洪銀興:新質生產力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

(原標題:洪銀興:新質生產力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厚植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即生產力基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對於我們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有着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實踐價值。

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質態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其質態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會不斷產生新質生產力。所謂新質生產力,就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些關於新質生產力的定義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守正和創新。

生產力質態有新舊的區別。每個時代的新質生產力都有時代特徵。發展新質生產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新舊動能的轉換。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論述,以及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趨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主要體現領域爲新科技、新能源、新產業,以及促使這三個方面融合發展的數字經濟。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其對生產力的作用不僅僅在於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更體現爲由量變到質變所產生的新科技質態,即具有革命性的創新。人類歷史上的歷次科技革命,都是先進科技成果大規模市場化應用的產物,新科技推動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進而釋放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發展並應用新科技,在前沿重點科技領域,不僅要實現跟跑,還要達到與發達國家並跑甚至領跑的水平。爲此,需要特別關注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比如,人工智能革命、量子計算、尖端工程技術等。所有這些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突破,都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息息相關。我們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動能。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化石能源至今仍然是各個產業的能源基礎,但綠色發展需要新的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加快生產力的綠色化轉型,發展新能源,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綠色技術驅動綠色產業發展、壯大綠色經濟規模,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發展道路。因此,必須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推進能源革命、消費革命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體系。

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新科技、新能源、新產業發展都離不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信息和知識的數字化(數據)成爲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爲重要載體、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爲提升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重要動力的廣泛經濟活動。數字經濟包含三個重要內容,一是數據成爲關鍵生產要素,二是算力成爲繼熱力、電力、網力之後的新動力,三是算法成爲現代科技的新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算力越是強大,算法越是先進,數字技術越是尖端,數字平臺規模越大,應用越是廣泛,數字經濟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就越大。現在數字經濟發展正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大數據、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術領域,未來要進一步擴大數字經濟的應用範圍和場景,通過增強算力、優化算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發展新一代信息產業,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着力點

新質生產力依託新科技,落腳在新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徵是創新引領,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中的貢獻度不斷提高。根據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涵,我們不僅要在新科技上取得新突破,還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從產業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現在,產業革命幾乎與科技革命同時進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

傳統生產力大多由傳統產業作爲承載主體,新質生產力大多由運用新技術的新產業承載。當然,傳統產業並不是落後產業,經過改造升級後,也能夠孕育新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但從產業生命週期來看,還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在技術路線上仍具有不確定性,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發揮好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作用,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力爭在這一領域實現並跑乃至領跑,搶佔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

未來產業作爲引領產業升級和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效能更高,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等特點,爲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空間。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需要根據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並通過創新要素集聚、形成產品原型、不斷豐富拓展應用場景,逐漸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關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與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爲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還要關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爲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的變革,更要關注作爲全球未來能源重要支撐的氫能、儲能、太陽能、核能和其他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提前謀劃佈局,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匯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磅礴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我國具備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質土壤和良好基礎條件,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匯聚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磅礴動力,更好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培育高素質複合型科技企業家。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是人。顛覆性技術創新和新科技的發展不僅需要一大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具有前瞻眼光、把握未來需求、熟悉技術變革趨勢、洞悉商業機會並且能夠將相關產業要素進行整合推動產品和服務商業化的高素質複合型科技企業家。根據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科技企業家不僅要具備創新精神,敏銳洞察市場需求,還要具有科學家的素質,能夠洞察科學新發現的重要價值,並具有圍繞創新組合生產要素(創新要素)協調產學研各方的能力。培育科技企業家,不僅需要相應的制度環境,還需要有效的制度激勵,要創造環境讓通曉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企業家和投資人才脫穎而出,爲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第二,打造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滿足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的創新高地,既不是單純的科技創新高地,也不是單純的產業創新高地,而是科技和產業融合的創新高地。其一,突出開放創新。創新高地建設要立足於科技自立自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但不能忽視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要堅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基礎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吸引國際創新資源進行開放創新,共同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業技術,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其二,突出產學研協同創新。新質生產力依託的新科技基本上源於基礎研究成果。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大學與企業共建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研發平臺,在協同創新平臺上實現知識創新主體與技術創新主體互動合作,有利於推動科技創新供需匹配對接,打造產學研創新高地。其三,用好各類科技園、產業園。這裡集聚了各類創新資源,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有條件在迭代升級中成爲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要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採取相關激勵措施,吸引更多新科技項目和產業入園,促進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向園區匯聚。

第三,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創新生態。未來產業一般處於產業生命週期的萌芽階段,其技術、產品和市場等都不成熟。未來產業以前沿創新爲支撐,而最新技術在現實應用中很難被完全認知和充分開發,相關技術在轉化爲產品或者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生產過程中,仍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以激勵未來產業發展。一方面,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聚焦未來產業發展需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另一方面,要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機制和環境。針對未來產業孵化培育長週期、高風險、戰略性特徵,要加大基礎研究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基礎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基礎研究領域,夯實未來產業發展的科技基礎;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應未來產業特徵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引導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加大對未來產業的投入;建立產業創新的容錯糾錯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爲未來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洪銀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