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教育 老師將轉爲陪伴者

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全國校友總會,陸續在全國舉辦4場「未來教育在臺灣」教育峰會,北區場今(13)日率先登場。(臺師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爲迎接明年百年校慶到來,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全國校友總會,陸續在全國舉辦4場「未來教育在臺灣」教育峰會,北區場率先登場,學者專家聚焦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面貌,認爲教學型態面臨轉變,老師將轉變爲陪伴者或學習管理者的身分,與傳統認知大不相同。

「未來教育在臺灣」教育峰會北區場昨天在臺師大舉行,會中討論「極速科技、後疫情時代、國際變遷」三大主題,爲我國未來教育發展尋找方案。

臺師大前校長、臺師大資訊教育所教授張國恩以「極速科技之未來教育」爲題,在發表專題演說時提到,後疫情時代將面臨轉變,包括教學與學習型態面臨改變,師生互動模式將會創新,學生爲主、老師爲輔的角色轉變成爲趨勢,老師是陪伴者或學習管理者,需重新思考。

張國恩認爲,疫情改變教育面貌,學習環境的重製與強化,包括電腦設備升級、網路的穩定度等,大數據與AI帶來個性化教學,視訊化教育也使學習管道更公平;另跨國教育合作的變革,擴大了學習資源分享,但學習管道量多卻不一定質精,最後則是非同步教學的廣泛運用。

張國恩強調,數位科技對教育的影響雖然有利有弊,但面對大趨勢,教育會逐漸導向「Open School」,擴大對學習資源的利用。

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則拋出「後疫情時代之未來教育」的面貌,認爲教學虛實整合造成深度自主學習,由於學習載具不同,與偏鄉中小學攜手合作成爲關鍵。他認爲,雖然線上課程成爲趨勢,卻也較易使學生分心,因此將50分鐘課程切分爲小段落教學,並鼓勵互動參與,纔能有效補足線上教學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