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期再保市場側影:業績上行,國際市場承壓需提防間接影響

當下,保險公司3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已經進入尾聲,多數再保公司也已披露2020年3季度業績數據,在疫情逐步的控制,保險市場回暖,保險需求激發的背景之下,再保市場也在呈現新的特點。整體數據來看,3季度,各主體在保費增幅方面有所加速,淨利潤也表現穩定。

業內人士提出,我國再保業務受疫情影響要弱於國際,這也側面反映出我國保險保障滲透力不足的現狀。對於再保主體而言,面對在疫情之下暴露出的保障缺口,參與保險保障產品創新、以科技加碼,提供精準服務是未來的佈局重點。

中再3季度保費增長提速,RGA美再保費、淨利潤表現難如人意

首先,從已披露3季度數據的12家再保險公司整體表現來看,除RGA美國再保險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出現縮減外,其餘險企業績均有所上行。

其中,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再保險”),本級口徑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0.4億元,同比增長498.97%,翻約五倍。中再產險在3季度實現保費收入102.19億元,同比增長26.45%,中再壽險則在3季度實現160.53%的同比增幅,保費實現154億元。

從前三季度整體數據來看,中國再保險本級實現57.18億元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31%,中再產險、中再壽險前三季度合計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爲309億元、609億元,對應增幅則分別爲25.93%、37.62%。快速增幅的保持,中國再保險解釋爲,是基於財產再保險境內業務以及人身再保險儲蓄性業務的快速發展。

前海再保險3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53.49%,實現37.69億元,保費增速僅次於中再壽險;漢諾威再保險、法再北分也在3季度實現超過3成的增速,分別達到39.22%、33.19%,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6.63億元、18.85億元。

此外,瑞再北分、太平再保險、慕再北分、人保再保險3季度保險業務收入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行,漲幅由1%至9.73%不等。而RGA美國再保險則出現了7.58%的保費降幅,在3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34億元。

在今年7月剛剛獲批,將經營範圍從保險變更爲再保險的信利保險,3季度未有保險業務收入。在更名爲信利再保險後,未來將逐步佈局非壽險再保險業務。

在淨利潤方面,RGA美國再保險同樣表現不佳,延續虧損趨勢,從上季度的淨虧損50萬元,增虧至448萬元。

而在3季度實現盈利的再保公司中,中國再保險本級口徑實現淨利潤16.74億元,排在首位,中再壽險也實現14.35億元淨利潤;中再財險淨利潤表現略有遜色,但也達到9.02億元,前三季度合計實現淨利潤16.42億,同比增長超7成。此外,慕再北分、法再北分3季度單季淨利潤,也已突破億元。

“從數據來看,中資、外資再保公司的國內再保業務,均在3季度有所提速,一定程度上說明疫情影響在減小”,一位再保險公司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但他同時也強調道,“在財險直保市場,不同險種受疫情影響差異十分明顯,後續對再保市場產生的間接影響不可忽視”。

太平再保險行政總裁姜宜道也公開提醒道:“在疫情的影響下,國際再保險人對國內市場的發展預期和高參與度正在發生變化,預計明年國內再保險市場的承保能力會有一定的收緊趨勢;同時,一些在國內市場廣泛參與業務的國際再保險人的評級或被下調,這也可能會對國內市場造成一定影響,國內保險市場要做好應對準備”。

後疫情時期再保市場危、機並存,需在產品設計環節提升參與度

其實,再保區別於直保,具有天然的國際屬性,作爲聯繫國內國際保險市場的紐帶,尤其在疫情對國際的影響暫時難以消除的背景下,面臨着特殊的“危”與“機”。

首先,從國內市場來說,近年來,再保險市場正在推進的結構性調整對於當前再保機構的佈局也有所影響。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儁生分析指出,再保險市場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基於“償二代”監管體系實施,使車險業務風險權重縮小,險企分出需求縮減,影響再保規模;另一方面是再保公司,主要是財險領域盈利承壓,倒逼再保主體進行調整,以增強風險管理能力。

轉型步調,遇上疫情“黑天鵝”,對於再保主體而言,如何轉危爲機,透過此次疫情發現保障缺口,創新挖掘保障機遇,是擺在面前不可不答的難題。

“國內再保市場所遭受的影響,要弱於國際市場,這其實側面說明,我國保險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相對有限”,前述再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藍鯨保險分析道。比如,在此次疫情中,國際保險公司、再保公司在營業中斷險、活動取消險、責任險等方面面臨高額賠付,而此類相關險種,在國內並不普及”。

不可否認,我國面對巨災風險的保險保障覆蓋率、滲透率,均相對有限。但換言之,也就意味,在疫情催發之下,給行業帶來了一定機遇,如健康風險的保障、疫苗責任保險、營業中斷險、活動取消險等。

其實,在近年來再保業整體結構調整轉型的背景下,各主體均在加強對於保險產品設計的參與,參與至風險管理之中,而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承保。在這一前提之下,中再產險總經理張仁江分析指出,新的需求必然會催生新的產品。保險業針對社會的不同需求,要開發出適合社會需要的新產品。

張仁江給出具體的建議,“在政府端可以推進產品的深度定製。發揮自身優勢,對接復工復產項目,開發如城市定製等方面的惠民保險;在企業端,中小企業有綜合性保險產品的需求,大型企業在巨災方面也需要專屬的風險保障產品,可以創新佈局將傳統風險和新型風險相結合的產品;在個人端,則主要對健康險、意外險,以及家庭相關險種下功夫”。

而在產品創新,以及後續的服務之中,如何探索、優化路徑也是再保險主體關切的重點。法國再保險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於巍東日前在公開演講中給出建議,在他看來,首先,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作爲後盾,提高科技再保險服務支持。

同時,以技術服務爲核心,深入研究客戶端的需求。“過去是再保險公司有什麼即提供什麼給直保公司,現在要改進的是,首先客戶需要什麼,然後要在工作過程中進行實操,在實操過程中看得懂、聽得明白客戶的真實需求是什麼,通過精準服務來創新保險產品”。

再者,於巍東建議道,要以本地的市場需求爲基本出發點,引進技術,與創新相結合。

不僅如此,在再保業內人士看來,面向新的發展機遇,再保險對於服務目前提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也大有可爲。人保再保險總經理張青強調指出,在新發展格局下,應該讓再保險發揮更大作用,進一步助力構築內循環和外循環良性互動模式,實現國內風險有效的全球分散,保障中資海外利益,服務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