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三大板塊IPO標準迎新:超40家在審項目面臨考驗

主板、創業板和科創板同日迎來上市條件的重大變化。

4月12日,證監會、深交所和上交所發佈了《股票上市規則》、《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的意見稿,進一步對擬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財務要求。

“全面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着重提高發行上市財務指標,強化財務真實性審覈,壓緊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監管層指出。

主板對於第一、二套上市標準的淨利潤、現金流、收入指標有所提高,也提高了第三套標準的市值和收入;

創業板則提高了對於發行人淨利潤、收入、市值的要求;

科創板上市標準雖然沒有發生改變,但監管層提高了發行人的科創屬性門檻。

目前新政對於未過會的在審IPO項目衝擊較大。

此次監管層以過會與否進行了新老劃斷,即未過會的在審IPO項目適用新規,已過會的IPO項目則依舊參照老辦法”。

“對於未通過上市委審議,且不符合新修訂的上市條件的公司,深交所將引導其重新申報在其他合適的板塊上市,做好接續審覈。”監管層指出。

這意味着,不符合條件的在審且未過會的IPO項目或面臨“被勸退”的局面。

由於目前大部分IPO項目均處於補充財務資料的中止階段。

信風(ID:TradeWind01)粗略以2020年至2022年財務數據、在審且未過會的IPO項目爲樣本統計Wind數據(下同)發現:

一、此次新政對於主板IPO項目的衝擊最爲顯著,預計有不少於27家企業難以滿足新規的要求;

二、創業板中合計有不少於14家企業不滿足新規,其中業績承壓顯著的是選擇了創業板第二套標準的南京海納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納醫藥”),其2023年收入同比增速至少要達到47.60%,纔有可能符合上市基本條件;

三、科創屬性此次修改部分與原有條件之間屬於“或然關係”,對於在審項目衝擊有限,但對於有計劃申報科創板IPO的企業來說仍需要重視科研的投入。

主板“新標準一”衝擊數十家企業

此次主板上市標準的修改,最大的變化在於提高了對於主板IPO項目的利潤、收入、現金流等指標的財務要求。

Wind數據顯示,選擇第二套標準和第三套標準上市的主板項目數分別只有1家、2家,因此這兩套標準的修訂對於在審項目衝擊有限。

但第一套標準的修改,或導致不少IPO項目面臨考驗。

具體來看,新的主板第一套標準對發行人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發行人最近三年累計淨利潤需要達到2億元;

二、最近一年淨利潤爲1億元;

三、最近三年累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2億元,或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爲15億元。

信風(ID:TradeWind01)以2020年至2022年財務數據、在審且未過會的主板IPO項目爲樣本統計Wind數據發現,截至4月12日,選擇標準一的117家主板IPO項目中,共有蘇州佳祺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佳祺仕”)、深圳好博窗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好博窗控”)合計不少於27家企業正在“紅線”邊緣掙扎,佔比達到23.08%。

其中,佳祺仕、好博窗控等7個擬IPO項目均不滿足“2020年至2022年淨利潤均不低於2億元”的條件。

鑑於這7個項目的過去三年淨利潤與2億元門檻之間相差不大,因此2023年財務表現尤爲關鍵。

若業績呈現一定的增長態勢,或許有翻身的可能。

但同是標準一的主板IPO項目佳祺仕或許沒有那麼幸運,

雖然佳祺仕2020年至2022年累計淨利潤達到1.72億元,但同期其收入僅爲10.76億元,同期累計累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0.62億元,均顯著低於上市標準。

若要收入達標,佳祺仕2023年收入至少需達到6.66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31.62%,或者其202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需要達到1.64億元。

但主要從事智能檢測和智能生產組裝設備的佳祺仕或許沒有那麼容易過關。

一方面,報告期內佳祺仕8成左右的收入均來自歌爾股份(002241.SZ)、蘋果(APPL.O)等果鏈公司。

2022年11月,歌爾股份、蘋果終止了關於智能聲學整機產品的合作,次年歌爾股份的歸母淨利潤降低至10.88億元,在2022年的基礎上又下滑了近4成,這都給佳祺仕的業績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另一方面,目前佳祺仕的應收賬款風險高企,截止2022年末已經達到3.13億元,佔當期收入的比例達到61.86%,這也是報告期內佳祺仕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與其收入存在較大差異的重要原因。

2024年,這27家IPO項目是否有望翻身,市場正在拭目以待。

創業板“標準二”收入要求激增

相比於新政對於數十家主板在審IPO項目的顯著衝擊來看,創業板整體影響有限。

創業板此番主要提高了第一套、第二套標準的財務指標。

新的創業板第一套標準對發行人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最近兩年淨利潤爲1億元;

二、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6000萬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2日,74家選擇標準一的在審創業板IPO項目中,共有深圳市斯比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蘇州亞太精睿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計12家企業不符合標準,佔比爲16.21%。

具體來看,“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6000萬元”爲創業板標準一的新增條件,但這一要求並不算苛刻。

在不符合標準的12家企業中,只有北京三清互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的2022年淨利潤低於0.60億元,且這部分企業均保持了2022年0.50億元左右的淨利潤規模。

這意味着,只要2023年可以實現20%左右的淨利潤增長,便可達標。

其實早在2023年起,以“最近一年淨利潤低於6000萬元”的標準登陸創業板的IPO項目就寥寥無幾。

信風(ID:TradeWind01)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2023年創業板上市的109家公司中,只有思泉新材(301489.SZ)等合計5家公司的2022年淨利潤低於0.60億元。

實際審覈是否會高於新標準仍需要時間的觀察。

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登陸創業板的星辰科技(301536.SZ)等合計9家公司,2022年淨利潤均在0.60億元之上,中位值、均值分別達到1.07億元、1.4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深交所大幅提高了第二套標準門檻,即不僅將預計市值由10億元提高至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更是從1億元拔高至4億元。

對此,深交所指出該標準“支持規模、行業及發展階段適應創業板定位要求的企業上市。”

Wind數據顯示,目前共有8個創業板IPO項目選擇了標準二爲上市標準,其中海納醫藥、山東百諾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諾醫藥”)2022年收入分別僅爲2.71億元、3.66億元,均低於4億元的要求。

這意味着,這兩家企業2023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別至少要達到47.60%、9.29%方可滿足新的上市標準。

如此來看,海納醫藥的壓力較大。

申報材料顯示,海納醫藥主要從事仿製藥研發服務(CXO)、自持藥物品種銷售兩大業務。

在集採大幅壓低仿製藥價格的背景下,海納醫藥從事仿製藥研發外包業務的盈利空間或許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擠壓,其2023年能否實現足夠的業績增長,仍需要觀察。

事實上,深交所在問詢過程也要求海諾醫藥說明集採對於業務的影響。

“結合收入構成情況、已完成待轉讓項目、在研項目情況,說明集採對發行人業務的影響,風險揭示的充分性;發行人自持產品收入增長的持續性。”深交所指出。

對此,海諾醫藥表示集採雖然會降低仿製藥企業的研發熱情,但同時企業爲了獲得藥品品種,同樣也會在研發方面投入更多資源,這也是其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

“集採將促進率先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搶佔市場份額、獲取合理利潤。而新品種的儲備量及成本控制是集採中選企業的主要競爭優勢,也促使市場參與者通過自研、CXO等方式不斷拓展新的品種儲備,提升對新品種的CXO 研發服務需求。”海諾醫藥指出。

海納醫藥和百諾醫藥的2023年業績能否達標,市場正在拭目以待。

科創板衝擊有限

此次監管層並未修改科創板的上市標準,但對科創屬性進行了調整。

歷史上,證監會曾分別在2021年4月、2022年10月、2023年8月對其進行修改,這也是證監會第四次修訂科創屬性。

比起在半年前證監會只是將前言中的“《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試行)》”修改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此次科創屬性的量化標準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新規中,除了以第五套標準申報上市及已境外上市的紅籌等企業外,大部分科創板IPO項目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一、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爲0.80億元;

二、應用於公司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數量達到7項以上;

三、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5%,或最近一年收入達到3億元。

據信風(ID:TradeWind01)觀察,此次修訂對於在審項目的衝擊有限。

主因在於修訂的部分基本屬於“或然”關係,即企業不滿足修訂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另一個指標。

例如,此次監管層雖然將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從0.60億元提升至0.80億元,但不滿足該條件的科創板擬IPO項目可以選擇“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的條件。

信風(ID:TradeWind01)統計Wind數據發現,剔除第五套標準上市及財務資料缺失的企業(下同),目前49家在審的科創板IPO項目中,“2020年至2022年累計研發收入低於0.80億元”的項目數爲21家,但這部分企業均滿足“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的要求。

與此同時,監管層雖然將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從20%提升至25%,但不滿足該條件的上市企業還可以選擇“最近一年收入達到3億元”的標準。

信風(ID:TradeWind01)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只有中聖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聖科技”)等合計6家科創板IPO項目,2020年至2022年的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低於25%,但這些企業的最近一年收入均在3億元以上。

其中,中聖科技2022年收入甚至達到42.33億元。

不過,隨着監管層對於企業研發投入標準的重視,擬申報科創板IPO的項目仍需要進一步強化科研投入等。

“強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長性的關鍵指標,旨在進一步引導中介機構提高申報企業質量,推薦真正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優質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上交所指出。

(實習生王亞停、趙倩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