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製造」暗渡陳倉 從他國登陸美國

《華爾街日報》:「中國製造」暗渡陳倉,從他國登陸美國。(圖:Shutterstock)

日前中歐峰會開幕前,法國《世界報》援引企業家、政治人物以及研究資料報導說,歐盟已越來越難以容忍與中國貿易逆差擴大,而且「去風險」已是歐盟的共識,但是,歐盟與中國從經濟上要實現脫鉤似乎不可能。那麼,美國是否也面臨着這種狀況?法國廣播電臺12日引述《華爾街日報》報導說,美國公司發現與「中國製造」脫鉤並非易事,原來,從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運往美國的很大一部分產品,原來都是在中國公司擁有的工廠生產的。

這篇報導援引貿易數據、企業公告和新的學術研究顯示,中國公司正在向海外擴張,一定程度上說爲了規避美國的關稅。

報導指出,許多在較小國家制成的產品使用了來自中國供應商的關鍵投入,這意味着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這些產品根本無法生產出來。「一些連接美國和中國的供應鏈遠談不上脫鉤,只是增加了一兩個環節,增加了複雜性和成本。」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10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自2021年以來,隨着更多的貿易轉道他國,中美之間的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但是,供應給美國的許多商品仍然源自中國。

作爲減少美國對華依賴整體戰略的一部分,自2018中美爆發貿易戰以來,華盛頓對中國數千億美元的商品加之以懲罰性關稅,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一些美國企業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

美國總統拜登執政以來,這一進程似乎更在加快。一些分析人士甚至大膽預測,中美經濟正在脫鉤,或者加速脫鉤,儘管美國的領導人從來都沒有說過,希望美中經濟脫鉤。

報導稱,應該說,美國對華相關政策正在產生作用。今年前半年,中國僅佔美國商品進口的13.3%,這是自200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也遠低於2017年21.6%的單年峰值。

《華爾街日報》援引榮鼎集團的數據說明,中美經濟在其他方面也在脫鉤,去年美國對中國直接投資僅82億美元,創下20年來的低點。與此同時,一些公司已經撤出中國。

但深入研究數據發現情況非常複雜,「中美兩國經濟的某些部分正在分道揚鑣,而另一些部分並沒有。經濟學家說,在某些情況下,美國的政策正在引發供應鏈調整,這些調整實際上導致更加依賴中國供應商。」

一個原因是中國企業家正在向較小國家投入資金。據新加坡星展銀行的數據,2022年,中國對東南亞的直接投資達到近190億美元,而2013年僅爲70億美元,其中製造業投資佔比最大。根據司而亞司的信息,2021年中國對墨西哥的直接投資爲2.32億美元,高於10年前的4200萬美元。

這就出現了前面提到的情況:「美國公司發現,從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運往美國的很大一部分產品,原來都是在中國公司擁有的工廠生產的。」一份報告說,美國來自墨西哥和越南的進口在過去5到7年裡日益增多,與此同時,中國對這些市場的出口也有所增加。

《華爾街日報》援引匯豐經濟學家範利民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只是在調整,而不是在消失。範利民表示,他的研究表明,中國需要來自其他地方的投入的出口從2014年開始下降,而中國用於其他國家生產的出口則出現了大幅增長。他還說,中國已從過去的一個終端裝配者迅速成爲全球的一個關鍵零配件供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