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公約南非登場 非洲象牙、穿山甲走私爭議受矚目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第17屆締約成員國會議今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登場,總計有2500名代表和250個授權媒體參加,將討論全球64個國家所提出的62個瀕危物種管制「加嚴」的新提案,其中包括非洲象牙貿易的爭議問題、穿山甲的瀕危問題等等,此次會議號稱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國際野生動物貿易會議。
華盛頓公約(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的精神與主張並非完全的禁止野生動物的國際貿易,而而是以分級管制、依需要核發許可的理念來處理相關的事務。目前被收錄在公約中的物種包含了大約5000種的動物與28000種的植物,並且被分列入三個不同的附錄。
由於現有的象牙國際貿易禁令將在2017年底到期,日前就傳出部分非洲國家擬以「象滿爲患」爲理由提議要放寬非洲象牙貿易的管制,此次會議由納米比亞和辛巴威2國提二案,皆遭到其他國家反對。其實目前幾乎所有非洲國家的大象都列入CITES附錄一,即禁止在國際間交易,除非有特別的必要性,除了南非、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4個國家的大象只列入附錄二,即判定爲有立即的滅絕危機,但需接受交易管制。
▲有國家以「象滿爲患」爲由,提議放寬大象的保育制度。 (圖/CFP)
爲此,非洲其餘29個國家都極力呼籲將上述4國的大象都列入附錄一加嚴保護,貝寧、布吉納法索、中非共和國等13國提出第三案,希望禁止所有的非洲象貿易,CITES秘書處和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則認爲,收緊象牙貿易法案可能會逼迫盜獵完全脫離控制範圍,反而讓非洲象的處境更危險。
其實亞洲境內穿山甲身處險境的程度也不亞於非洲象。由於文化的影響,華人人常常將穿山甲視爲珍貴的野味,認爲其身上的盔甲鱗片有通血路等中藥療效,而且穿山甲的皮革可以製成皮包、皮鞋等等市品,因此具有極大的捕殺誘因。近年來中國市場崛起,即使境內的穿山甲已經所剩無幾,也不斷地向鄰近國家進口穿山甲,全球八種穿山甲屬的動物當中,有四種在亞洲,前皆因棲地消失、過度獵捕,使其族羣受到嚴重傷害。
目前所有八種穿山甲都被列在CITES附錄二,所有貿易需要受到管制,但爲了能嚴加保護穿山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議,要將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馬來穿山甲(Manis javanica)以及菲律賓穿山甲(Manis culionensis)這些因捕獵壓力族羣數量大量減少的物種,列入CITES附錄Ⅰ名單。此次會議也將審覈19個國家提出的5個穿山甲相關提案,CITES秘書處和TRAFFIC的意願也偏向通過這些提案,禁止所有國際間的穿山甲貿易。
▼全世界8種穿山甲都列在保育名單中。(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