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研究院發佈2023年全球民意調查:全球引領力上升,中國形象更加立體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易佳 環球時報駐埃及、南非特派記者 黃培昭 閆韞明】2023年,世界百年變局仍在加速演進。俄烏衝突尚未找到解決之路,巴以衝突又陡然升級,不僅加劇了中東地區的動盪,也影響着全球的戰略格局。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市場也經歷了不小的波動。美國銀行業倒閉潮傳導至歐洲,引發全球銀行業恐慌情緒。前所未有的極端氣候給多國帶來“致命襲擊”,爲全球經濟和糧食安全帶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面對一系列難題,中國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爲全球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給世界多國民衆留下深刻印象。環球時報研究院23日發佈的2023年20國民意調查報告顯示,六成國外受訪者認爲中國的全球引領力正在上升,該數據是美國的兩倍。與此同時,認爲美國引領力正在下降的受訪者佔三成多。《環球時報》邀請多位中外學者對此次民調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接受採訪時,他們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這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國家產生了強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思維定式”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重視中國的政策和行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衆對中國的認知也朝着更加客觀積極的方向發展。
2023年11月7日至12月1日,環球時報研究院採用商業化在線樣本庫邀約填答的方式,以中、英、西、德、阿、法等16個語種在中國、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尼、印度、沙特、土耳其、俄羅斯、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南非、埃及、肯尼亞、巴西、阿根廷20個國家針對18歲及18歲以上常住居民展開民調,共回收有效問卷約1.7萬份。
中國已經發展成爲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的國家。在除中國外的19國受訪者中,超三成認爲中國的發展方式/道路“完全成功”,另有45%認爲“相當成功”。分國家來看,在肯尼亞、印尼、南非、埃及等4國有超八成受訪者均認爲中國的發展方式/道路是成功的(包括“完全成功”和“相當成功”);在土耳其、沙特、印度等10國該比例超七成;在意大利、德國等4國也超六成。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表示,大多數國家受訪者對中國的發展方式/道路表示認可是立足於客觀事實。40多年的改革開放,讓數億人脫貧,中國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很多國家的民衆也切實感受到中國模式的效應。
對於中國提出的、有別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中國式現代化”,19國(不含中國)平均數據顯示,85%的受訪者知道“中國式現代化”,三成多受訪者認同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創新實踐”,還有三成多認爲這“可能是新的偉大創舉”。分國家來看,印尼、肯尼亞和南非3國中持正面態度的受訪者比例均在八成左右;巴西、阿根廷、埃及、沙特4國超過七成;美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等7國也超過六成。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所長王友明認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這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震撼效應,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國家。西方現代化模式曾風靡一時,甚至現代化曾直接被等同於西方化,而中國式現代化成功打破了這種思維定式,有着強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首先,中國式現代化走的不是西方對外擴張、殖民掠奪的道路,而是和平發展的強國之路。其次,在短短几十年間,中國成功解決了數億人口的貧困問題,無論是在世界經濟發展史還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這都是極爲罕見的。最後,西方在現代化過程中,總是解決不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而中國式現代化將有爲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有機結合,在經濟學理論上也是創造性的突破。
今年3月,歐洲《現代外交》發表題爲《現代化,中國式的》的文章分析稱,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無疑正呈現出更加自信的形象,“中國式現代化正被髮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接受,其中許多國家將中國視爲一種成功的發展典範”。
引領力體現在三個方面
在有關全球引領力的問題上,19國(不含中國)平均數據顯示,六成國外受訪者均認爲中國的全球引領力正在上升,該數據是美國的兩倍。同時,認爲美國引領力正在下降的受訪者佔三成多。
王義桅認爲,西方的發展模式沒有解決很多非西方國家的基礎設施短板、發展短板以及互聯互通的根本問題,也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實現工業化,而是盲目搞民主化。中國的發展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不是西方的“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那套說教,這幫助不少非西方國家解決了諸多西方模式沒能解決的問題。
王友明表示,全球引領力考量的是綜合因素。其中,經濟基礎是支撐,如果一個國家貧窮落後,就談不上感召力和引領力。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提出的一系列外交倡議和理念都得到了很多國家的支持。同時,在發展理念和安全觀上,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也深得人心。
在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看來,全球引領力主要包括三方面: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力、重大國際安全與和平問題上的存在感以及在國際秩序演變調整中發揮的作用。
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測算,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七國集團(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言而喻。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製造業大國,在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中國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朱鋒表示。
朱鋒還提到,在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上,中國的存在感也不斷增強,對國際事務的參與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增強。比如,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勸和促談,推動安理會就巴以局勢通過決議。對於全球氣候問題,中國的綠色能源轉型也走在世界前列。他強調,儘管當前全球經濟恢復緩慢、地緣衝突加劇,美西方對中國的打壓也不斷升級,但中國的和平發展、對周邊安全帶來的貢獻,以及在國際秩序問題上的積極發聲,這些都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認可。
具體來看,在包括英國、法國、俄羅斯在內的12個國家,均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爲中國的全球引領力在上升,其中肯尼亞和南非認爲上升的受訪者比例超過七成;在德國、美國等5國,也有超半數認爲中國的全球引領力在上升。而在日本和韓國,認爲中國的全球引領力在上升的受訪者佔比分別爲37%和49%。
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科菲·庫阿庫認爲,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在逐年增強,國家形象也日漸改善,越來越多非洲人能夠看穿西方對中國的不實宣傳。中國始終堅持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堅持維護公平與正義,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沙特、伊朗復交等便是有力證明。此外,許多中國建設的項目在非洲國家落地,幫助非洲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無論在南非、肯尼亞還是其他非洲國家,中國的幫助都有目共睹。
至於爲何一些西方國家的民衆比日韓民衆更認同中國引領力上升,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表示,從民衆的觀感來看,經貿合作是全球引領力中很重要的因素。該結果反映出中國與這些國家經貿關係的變化。中國同歐美國家的經貿關係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中國在穩定全球供應鏈方面也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因此,從西方發達國家民衆的觀感上來看,中國與他們的經貿合作依然緊密。而近些年日韓兩國與歐美國家的經貿聯繫更加緊密,可能使這兩國民衆認爲中國在經貿方面的影響力權重在下降。
對中國的印象不再單一
當被問及“您希望本國與中國的關係未來如何變化”,19國(不含中國)均值顯示,近六成受訪者希望本國與中國的關係更密切友好,其中超兩成希望變得“非常密切和友好”,還有超三成希望變得“比較密切和友好”。在巴西、沙特、俄羅斯等7個國家中,均有接近或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希望與中國發展更好的雙邊關係;在英法美澳等6國,也有接近或超過半數作出同樣的選擇;在韓國,希望保持現狀和更友好的比例相當,均在四成左右;印度也有近半受訪者希望印中關係更密切和友好。
朱鋒表示,日韓受訪者的態度反映了在經濟、社會、政治、外交等領域,中國與這兩個東亞鄰國之間一系列的爭議性話題不時出現。但中日韓三國是東亞搬不走的鄰國,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經濟、社會的角度看,我們都存在着強大的聯繫。日韓受訪者的態度對中國是一個及時的提醒,即中國的對韓、對日政策如何能夠更加有效、更加務實、更加深入人心,這也是需要進行新的戰略思考和謀劃的關鍵點之一。
數據顯示,19國(不含中國)受訪者對中國公民到本國旅遊、兩國間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國青年交流的支持率最高,均超過六成;其次爲加強衛生與環境領域合作、增加商貿往來和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均獲超半數的支持率。
具體來看,肯尼亞、南非、埃及、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均有超七成受訪者支持中國公民來本國旅遊;歐洲多國及沙特、印尼、澳大利亞等國該項支持率也超六成。在青年交流方面,肯尼亞、南非、埃及和土耳其七成以上受訪者表示支持。在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方面,除日韓外的17國均有接近或超過半數受訪者對此表示支持,其中肯尼亞、南非比例最高;美德英意等歐美國家的支持率也接近或超過半數。
埃及解放研究中心研究員伊斯梅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在肯尼亞、南非、埃及3個非洲國家中,均有超過七成的民衆支持中國公民到當地旅遊、促進留學和青年交流以及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爲各地區中的最高比例,這一數據反映了非洲人民的肺腑之言。人文交流對夯實中非政治外交關係的民意基礎、加深中非人民之間的感情和友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朱鋒看來,科技和教育是社會發展持續走向穩定、強大的重要支柱。相關數據反映了這些國家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並不是單一的,而是更加立體、全面的。王友明表示,隨着全球化進入新階段,國家交往和交流的內容及實施主體逐漸以青年爲主,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能製造、航空航天等高端科技都成爲重點話題,環球時報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顯示的趨勢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