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從《全球火力》排行看後備戰力虛實

防空飛彈烏龍延壽案,不知要排擠多少年的相關預算。(圖/黃竣民攝)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隨着美對臺軍售國機(艦)國造等重大軍購案陸續進入付款高峰期,即便國防預算已經是連年增列,但仍然還是資源有限,所以各軍種也開始進入「搶錢大作戰」的階段,尤其是在發生烏龍項目的搗亂後,讓其他項目預算的編列無端地遭受到排擠與延宕,更是得用力搶才行。

不過光是這兩年所見到的軍購案,只聞樓梯響,尚不見裝備來的階段,就已經讓部內吵成一團,如果未來美國再釋放出更多的軍售項目;暫且撇開桌面下「交換說」的議論,不知道國防部還能吞得下多少?

然而,即便是光鮮亮麗先進武器買再多,日前由美國的知名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所公佈的2020年全球軍力排行榜,臺灣在全球所列出的138個國家當中排名降爲第26名,排名較去(2019)年下滑4名;而前3名呢?當然是毫無懸念地由美國、俄羅斯、中國穩坐。

不過怎麼先進武器越買越多,排名卻不進反退?甚至連東南亞的越南(22名)、泰國(23名)在排名上都還比臺灣高?不意外地當這一個排名一出爐,又讓國人在茶餘飯後多一個在網路上論戰的話題。

暫且不論這個單位所依據的評估標準是否公允,但畢竟是採用包括:人力、裝備、財政後勤天然資源、地理環境等綜合超過50種評估項目所得出的數據,至於公信力如何,就看讀者以何種心態與角度去看待與解讀,或許國人不必隨着報告內容而隨之起舞;不過這至少是行之有年的工作(自2006年起)。

其實別人怎麼看、如何計算是操之在人,但本身是否就排名結果滿意而歡喜,或是不滿意排名的成績而覺得不高興,倒是反應出國人對於軍事雖然有着高度的興趣,卻又不願意去投入的矛盾情節。

▲受限於地理因素,一旦喪失制空權將攸關臺海戰事的後續發展。(圖/黃竣民攝)

雖然各研究機構都有其獨特的內部計算公式,也會有不同的參考項目,所以不見得光是採購軍事裝備,就能夠在總體排名上大幅躍進,這也是國人必需要改變的觀念。但是臺灣近年來所提列出的軍購清單,幾乎已經到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步(F-16V戰機、多管火箭、反坦克飛彈、岸基反艦飛彈、無人機、自走砲、反潛直升機、防空飛彈升級、主力戰車、重型魚雷、肩射防空飛彈、兩棲突擊車…)。

上述還不含國機(艦)國造等項目的支出,不得不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而國防安全更是最大的天坑,如果要無限上綱便成爲國家財政的無底洞,只是海峽兩岸一旦演變成軍備競賽,是否就是國人所樂見,而民衆在平時能接受的國防支出又是多少?

▲即使買了M1A2戰車,官兵訓練強度如果無法提升,一樣也是成爲關在營區內的「寵物」。(圖/黃竣民攝)

對於那些大部分國防預算告窮的國家而言(如英國,日前也爲苦於經費不足,而提出要將陸軍主力戰車與步兵戰車全數封存的議題,雖然仍在激辯當中),臺灣在這卅年來軍購支出的確是令人稱羨,然而裝備是買到了,但是後勤系統的負擔以及後續妥善率,纔是裝備可否發揮全效的核心問題,對於曾經得以高昂的國防預算支持軍事對抗過的國家,卻也對臺灣的後勤維護能量感到疑慮;鄰近的「大葛格」-日本就是一例。

國軍隊雖然都面臨不同種類與程度上的問題,但能夠像國軍這樣不願面對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部隊倒是不多,總是習慣以「先有再說」的心態來面對,要知道國家安全絕不能用這種思維來處理,這些都在服役過的人員反饋中便輕易可得到答案。

只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數十年如一日的後勤狀況與補保觀念,能夠真讓官兵提得起勁作戰的單位,不知道還剩下幾個?那種平時連最基本的個人服裝補給都搞不好的後勤系統,遑論到了戰時會自動生出槍彈、油糧,還能主動運補的吹噓說詞,究竟還有多少人會相信?也難怪得佩服我們的行政首長早已是先知先覺,爲了表達出抗中保臺的決心,預告自己得拿起掃把來作戰到底的寫實慘狀。

▲行政院長在施政總質詢時展現出「掃把抗敵」的先知。(圖/記者屠惠剛攝)

別忘了先前因爲迷彩服材料其差無比,士官須自帶縫紉機進營區協助補破軍服、防破片的背心破損得用快乾補,日前陸勤部發布的「透氣戰鬥衫使用暨管理作法」更引起廣大民怨,讓國人對國軍後勤運作的邏輯感到不可思議。

國防部一年編列超過3千5百億的預算,而一支佔政府年度總預算約1/6的軍隊,竟然還得讓官兵自購個人軍品或裝備料件補充消耗或缺件,這也是令外界不解的原因;更是最近貽笑國際的後勤悲劇,讓國人不禁感嘆:國軍這種以「假勤儉」之名「真踐踏國軍」之實的「勤儉建軍」陳腐觀念,究竟在臺灣還要發揚光大到何時?

如果光買裝備,而放任部隊的基礎訓練日益鬆散,不知道是否買這些高端武器,真如外界所言的純粹只是心理安慰作用?因爲連在《全球火力》超過50項的評估項目中,臺灣只有一項幾乎是完全碾壓中國人民解放軍,那就是官方所宣稱的後備役人員;看着對比不禁會令人哭笑不得(臺灣的後備役兵力165.7萬人:中國51萬人)。

後備軍人躲教召的現象普遍,後備軍力堪憂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圖/翻攝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臉書

在對照日前媒體所公佈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卻發現,在104至106年間,統計就有6萬餘名後備軍人以「因事出國」爲由而核免參加教召訓練(平均約佔15%),且有1,642名後備軍人因躲避教召訓練而遭移送法辦以國防部每年平均教召13萬人計,光是近一年申請免召獲准就高達2萬人,那些被重複教召跟專長不符的就先別提了。有這樣的離譜現象,還在奢望軍方宣稱的動員報到率超過99%、政府官員喊出「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的口號能否落實?

還記得蔡總統強調要強化我國的後備戰力仍言猶在耳,軍方也在研擬相關的措施,卻又爆出國防部本部明年度的預算書,仍將派智庫、後備單位等3名代表出國考察,以瞭解以色列的動員制度(今年原訂去芬蘭,然因「新冠疫情」而暫緩)。

不過先前各路人馬已經在網路上嚴詞批判過,國軍雖然考察過那麼多個國家,不知道是「假考察、真觀光」,還是返國報告都是「夭瘦贊」的等級,不然爲何幾十年下來,臺灣的後備動員制度與作戰能力依舊是如此不堪。

要知道臺灣與以色列根本在制度與背景各項條件有太多的差異,如果連這基本的觀念都沒懂,也難怪我國的後備動員的制度發展迄今,連個動員教召部隊何謂「合格」的標準都不知道,還只是想着用改個教召天數、步槍射擊發數…等手段來魚目混珠那麼簡單?當那些被動員教召過的官兵都無感?還是真相信這種動員制度下會有戰力?

陸勤部的內部公告造成廣大官兵與外界的民怨,讓國人對於國軍原本就感到失望的後勤體制,更是雪上加霜。(圖/陸勤部)

如果國土防衛作戰真的有決心要抵抗到底,就別再執迷於光只會買先進武器,而對廣儲於民間的兵力卻未落實基本訓練。要知道嚴格訓練官兵時會收到的迴響,比起只買武器給極少數單位官兵使用上的無感,兩者在宣傳的成本效益上有着顯著差距,也能讓「全民國防」更深植在國人生活中,而不是將國防只寄託於少數的軍隊負責。

但是現在連一個合格標準都達不到的後備兵員,如何會對本身的部隊戰力有自信,還成天幻想自比以色列、瑞士、芬蘭…呢!先正視自己的訓練等級,別再華而不實,這比軍方高層只會喊「絕對不讓敵人得逞」來得有意義!

熱門推薦》

►黃竣民/臺灣的「不對稱作戰」只能大撒幣

►黃竣民/改善部隊管理制度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王志鵬/解析空軍採購F-16V與F-35的問題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