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新能源,帶不動新就業

“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中國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就業層面,我爲什麼沒有感受到這波紅利呢?”,一個互聯網從業者B向司庫財經表示,與曾經遍地機會的互聯網、房地產浪潮不同,新一波的新能源汽車並沒有給社會提供想象中那麼多的工作機會。

作爲國內房地產行業的替代者,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超級長,本應該大幅度帶動國內就業,但爲什麼理論上的認知與現實感知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傳統汽車產業,就業的蓄水池

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汽車都是支柱性工業,它能提供大量工作,甚至一家車企就是一座城市。

據數據顯示:以本田、豐田爲代表的汽車產業,在2023年實現12.69萬億日元,爲日本貢獻了10%的GDP、40%-50%的工業產值。

同時,重資本、重技術、重勞動力的汽車產業能夠帶動地區的大量就業。

目前日本汽車產業的平均年薪達到33萬日元,能夠爲全日本提供的直接工作崗位數量達到550萬左右,按照一家三口計算,日本汽車產業輻射的家庭數量僅1600萬戶,佔到日本家庭總戶數的29.4%。

可以說,汽車產業不僅是日本經濟的脊樑骨,更是日本普通人的避風港。而在國內,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外溢效應也極爲明顯。

2002年11月,北京現代在順義區的第一座工廠投產,其年產5萬輛的產能爲北京貢獻了8%的生產總值,貢獻了21.8%的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

製造業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不僅體現在一個工廠,而是整條產業鏈,以主機廠爲核心形成的汽車產業集羣甚至是汽車城。

據瞭解,以順義北京現代汽車主機廠爲例,隨着北京現代主機廠的投產,其零配件供應商也在順義區建廠,到2005年初,延鋒偉世通、北京江森等二十多家零配件供應商圍繞北京現代工廠附近建廠生產。

這種聚集的產業集羣爲當地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崗位。2011年,順義全區汽車產業總值突破1000億元,提供了2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本地職工人數約爲1萬人,而在當年,順義地區製造業職工總數爲193370人,汽車製造產業貢獻了10%的工業崗位。

汽車產業對經濟拉動、對就業的吸納作用遍佈全國,十堰、保定、長春、柳州等城市都是建立在汽車產業的基礎上。

新能源時代,國產車企迎來新紀元

曾經因爲起步晚、技術落後,在發動機、變速箱、地盤等領域,國內車企長期受困於外資企業,只能建立合資企業,通過市場換回技術的成長。

但隨着新能源的出現,以及寧德時代、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強力表現,爲國內車企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這其中有兩個數據直接反應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高速成長:

一是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認可度,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492.9萬輛和494.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0.1%和32%,市場佔有率進一步增長,達到35.2%。

與前幾年相比,國人對新能源汽車不再抱有戒備心,反而因爲後期費用低、配置好等因素,在選車、換車時,將新能源汽車作爲主要對象。

二是國產汽車開始反向出口,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前五個月,全國汽車商品累計進出口總額爲1201.5億美元,出口金額達929億美元,其中在今年上半年,奇瑞海外市場銷量爲53.22萬輛、比亞迪在海外市場半年銷量已經接近2023年全年……

國內新能源汽車正在快速替換傳統燃油車,但更爲重要的是,也在重塑中國汽車產業鏈。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今年全國新增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31.3萬家,同比增長38.18%。同時期內,新能源汽車領域共發生87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超470億元。

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叩響了豐田、福特、大衆等傳統燃油車企業的市場大門,諮詢公司艾睿鉑發佈的預測報告顯示:2030年中國品牌汽車將佔到全球汽車市場33%的份額,即全球每賣出三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中國品牌。

技術性、生產性,決定新能源汽車就業減少

傳統燃油車的市場格局正在被重塑,但這種改變並沒有對就業帶來想象中的改變。

“在以前的房地產、電商、金融科技、O2O、新媒體等行業,一旦火起來,會提供大量的崗位,但是在新能源身上卻沒有看到”,一位求職者L向司庫財經表示,他本想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但是工作機會遠沒有想象得多。

其實像B一樣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吸納就業”抱有疑問的不在少數,爲什麼產業鏈如此長、涉及領域如此之廣的汽車產業,並沒有有效帶動就業呢?

首先是招聘類別,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3年汽車產業鏈招聘需求同比增長5%,其中佔比最大的是三電系統的技術人員,電氣工程師招聘職位佔比達到33.6%,軟件研發類招聘崗位佔比高達22.8%。

從招聘上來看,純技術人員的招聘佔比是接近60%的水平,而市場銷售、運營、人事行政等崗位招聘崗位較少,造成這點的原因是車企是高資本、高技術行業,企業更加看重產品性能,而不像互聯網公司那樣看重用戶。

其次是生產方式的改變,從前汽車產業需要大量工人,機器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但隨着製造業升級的影響,汽車主機廠以及上游的零部件配套廠商都大量採用機器人進行生產,以一家年產10萬輛汽車的車企爲例,其衝壓線、焊裝線、塗裝線、總裝線只需要使用170臺機器人和少量工人就能完成生產任務。

最後是對供應鏈的影響,汽車產業之所以是就業蓄水池,有一個原因是它帶動了車後市場,汽車維修保養等。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國內共有61.6萬家經營範圍含“汽車保養、汽車售後、汽車維修”,其中個體工商戶數量爲34萬家。

但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數量減少了至少1萬個,沒有了複雜的機械運動,這就導致新能源汽車不容易壞,相比油車,其維修保養要求更低。這就會導致大量爲汽車維修的夫妻店面臨倒閉破產。

在過去的二十年,當地產、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支撐起了中國經濟,帶來了大量的工作機遇,當時的職場是工作找人,而不是人找工作,北清等頂級院校的畢業生更傾向去企業,去創造更多的可能。如今隨着互聯網增長觸頂、房地產行業下行,國內再次面臨就業問題,畢業生擇業傾向穩定性,紛紛涌向公務員、事業編和國企。

其實對於社會來說,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存量競爭,反而希望能夠有新的產業去吸納這些畢業生,但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取代人已經成爲一個常態,這就提出一個問題:那些被機器、人工智能取代的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