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零受理”破冰!滬深交易所受理開年首單IPO 首發審覈步入常態化軌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時隔半年,滬深交易所IPO“零受理”破冰。
6月20日晚,滬深交易所官網更新了IPO審覈情況,分別新增受理一家企業的上市申請。
其中上交所受理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金新能”)科創板IPO申請,深交所受理了中國鈾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鈾業”)的主板IPO申請,兩家企業IPO的保薦機構均爲中信建投。
兩家企業不僅是新“國九條”後首批受理的公司,也分別是2024年以來滬深交易所受理的首家IPO申請。
“前一段時間,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的上市審覈委員會重啓審覈工作了,這次恢復IPO申請受理,也意味着A股IPO步入常態化審覈軌道。”華南一家大型券商資深保代受訪說道。
IPO受理恢復
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宣佈階段性收緊IPO節奏,滬深交所IPO審覈明顯收緊。
2024年以來,除了1月和3月北交所分別受理了兩家IPO項目之後,上交所、深交所的上一次獲受理的記錄均停留在2023年12月末,迄今已有近半年。
直至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隨後,配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證監會和交易所陸續發佈配套制度規則。
4月30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佈修訂後的《股票上市規則》《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等業務規則,提高各板塊上市財務條件,進一步明確板塊定位要求。
此後,滬深兩所的IPO審覈平穩推進。整個5月,滬深北交易所合計有4家企業提交註冊,8家企業順利拿到註冊批文。5月以來,合計7家公司完成上市。
6月19日,證監會又發佈《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強調要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嚴把入口關,堅決執行科創屬性評價標準,優先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截至6月20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計有432家IPO在審企業,其中已過會29家,提交註冊21家。
此外,Wind顯示,截至6月20日,有近70家企業IPO輔導驗收通過,其中有45家擬登陸北交所,科創板和創業板各1家。
兩家擬IPO企業迎大考
此次新增受理的兩家擬IPO公司,均符合修訂後的發行上市規則。
其中,申報在科創板上市的泰金新能,成立於2000年,主要從事高端綠色電解成套裝備、鈦電極以及金屬玻璃封接製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2023年,公司陰極輥及銅箔鈦陽極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均位居國內第一。
2021至2023年,泰金新能營業收入分別爲5.19億元、10.05億元、16.69億元,淨利潤分別爲0.55億元、0.98億元、1.55億元;研發投入分別爲2117.34萬元、3,755.39萬元、4854.30萬元,最近三年累計研發費用爲1.07億元,滿足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8000萬元以上的要求。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泰金新能研發人員合計101人,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比例爲17.57%。
其選擇的上市標準爲“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爲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爲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1億元”。
按計劃,泰金新能本次IPO擬募集資金15億元,投向綠色電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高性能複合塗層鈦電極材料產業化項目、企業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另一家申報深交所主板上市的中國鈾業,成立於2009年2月,是中核集團的重要子企業之一,專業從事天然鈾和放射性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業務。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中國鈾業營業收入分別爲89.06億元、105.35億元、148.01億元,淨利潤分別爲8.96億元、15.21億元和15.53億元,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8.91%和31.68%。
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爲26.79億元、16.10億元、8.86億元。
中國鈾業選擇主板第一套上市標準申報上市,即“最近三年淨利潤均爲正,且最近三年淨利潤累計不低於2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1億元,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不低於2億元或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15億元。”
公司擬募資41.1億元,用於4項天然鈾產能項目、3項放射性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至2023年,公司大股東中核集團同時也是公司第一大客戶,銷售額佔營收比例分別爲65.36%、48.02%、53.54%。招股書提示,公司客戶集中度較高。報告期內,中國鈾業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分別爲74.93億元、82.37億元、119.79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84.14%、78.18%、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