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短篇】鍾玲/雲泥

二十世紀中葉前,在中國比丘跟比丘尼之間的地位很懸殊,真是雲泥之別,如寺院舉辦供養僧尼的齋宴,進場時候比丘尼要向比丘跪拜,比丘則不必向她們跪拜。這源自佛陀時代流傳下來的規定: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使已經百歲,對於新受具足戒的比丘,也要禮拜、迎接,表示尊敬。想像佛陀時代女子地位一定卑下,所以佛陀渡他姨母爲第一位比丘尼,必是冒犯了社會大忌,他定下敬法,多少是用來平息疑慮,來規範尼團。清朝有兩位尼師,可以說是女權主義的先驅,她們試着遊走灰色地帶。

一、漢陽的心聞尼師

心聞尼師的俗家是漢陽城(今日的武漢)富豪,她二十三歲在靜心庵出家後,俗家大力支持庵的建設和香油錢,而且漢陽富家夫人、小姐們多到靜心庵做法事,所以庵裡的資源充裕。心聞五十歲的時候接掌靜心庵住持,覺得自己雖然受具足戒,但對戒律的細節和背後的道理,並不十分明瞭,因此決心學律。她帶着弟子到漢陽大佛寺請悟清戒律師替她們說戒,她提供了優厚的米糧和銀錢,但覺得悟清說得不夠透徹。

心聞聽說金陵(今南京)寶華山的見月方丈是聞名全國的律宗大師,順治十年(1653)帶着九位尼師弟子,乘船下長江。她拜見七十歲的見月和尚,獻上六十石白米和二十兩銀子,請求安居三個月聽戒律。見月和尚見她心誠應允了。心聞的弟子幫齋堂安排齋席,供養見月方丈和五十位比丘。但心聞和弟子卻不進齋堂受供,因此她們並沒有向比丘行跪拜禮,在漢陽她也不向比丘跪拜,因爲她認爲誠心供養比丘已經表示了恭敬之心。她凡請益,都會奉上優厚的銀子和米糧,漢陽的比丘一向以平等待她。

齋席後見月方丈把心聞召來問:「既然你發心學戒,爲什麼不進齋堂禮僧?根據律制比丘尼即使一百歲,也要禮拜方受戒的比丘。你輕忽戒法,太傲慢。」

心聞說:「在漢陽我對善知識高僧非常恭敬,請益的時候一定設供養,方丈對我以客禮相待,從來不要求禮拜。」

見月和尚說;「那是他們貪圖供養,敗壞法門,是僧中的獅子蟲,絕非善知識。我們華山寺雖然睏乏,情願捱餓,也不會爲利而違反戒律,你供奉的銀子和米全部拿回去,離去吧!」

心聞板着臉收回銀子和五車的米,帶弟子離開。她在後山找到一個大山洞,帶着弟子修行。

三天後,在山洞中心聞忽然明白了,學戒律不是聽一位戒律大師解說戒律,而是追隨一位戒律修行境界高者,見月和尚正是此人。自己既然出家,就應全盤接受佛陀的教誨,不能自顧自修改它。心聞帶着弟子到華山寺方丈寮外跪下,見月出來時,她含淚說:「在漢陽時,不明戒律,犯了慢僧罪,懇請和尚慈悲,容我懺悔,以後會遵行您的教誨。」

見月和尚令她們住在華山寺附近的鹿山莊,每半個月派寺裡一位教授師去跟她們說戒。

二、淮安的傳慧尼師

傳慧尼師俗名秦如如,祖籍甘泉(今陝西延安),祖父經商發達,落戶淮安(今江蘇淮陰)。她是父母掌上璀璨的明珠,不只眉清目秀,且聰明精敏,不只會吟詩作對,且楷書寫得清潤,行書寫得韶秀。十六歲時,父母找她來,母親說:「在提親的人家中,陳家是淮安首富,他們家嫡長子人品、才幹一流,你覺得呢?」

如如說:「富貴如過眼雲煙,行商免不了一個詐字,我不嫁商家。」

父親說:「趙家的老三兩年前中進士,今年派了清河縣令,他提親是因爲仰慕你才華。如何?」

如如說:「只要身在官場,必須蠅營狗苟,是非爭鬥。我不嫁爲官的。父親、母親,你們知道三年前隔壁的林夫人開始跟我談佛法,她帶我去無虛庵聽經、學禪。我想出家。」

父母擰不過她,後來她在無虛庵出家,法號傳慧。

傳慧二十二歲受具足戒,因爲生性外向,到淮安周圍的寺院跟著名的禪師參學。她個子高䠷,氣宇軒昂,嗓門較低,總被人誤認爲比丘,只有本來認識她的人知道她是尼師。在洪澤湖湖心島的小寺中有位南庵禪師,傳慧對他心服,追隨他一年,每日都來小寺早參、晚參,向禪師請參話頭。晚上她住在島上小道觀的客房。南庵禪師對她期望甚高,常給她話頭去獨參,一開始傳慧接不下話頭,就專心禪坐,追尋初念之源,出定時開悟自然地出現。半年後,她已深入禪理,心地豁通,能夠馬上承接南庵禪師的話頭,對來訪禪師也機鋒銳敏,南庵禪師稱讚她「機辯縱橫」。

傳慧三十多歲時,申請把僧籍由淮安轉去鎮江一間附屬金山寺的尼庵,州府辦理僧籍事務的官員,聽人說過傳慧是禪師,認定申請書上的「尼」字寫錯了,把她改派金山寺。傳慧天生喜歡挑戰,將錯就錯假扮比丘,入住金山寺。過了三年不但沒有人發現她是尼師,居然司職升至維那,管理全寺僧人的綱紀。一日有位高官遊金山寺,看見牆上傳慧寫的對聯,問知客僧:「是什麼人寫的?」

僧說:「是本山的維那寫的。」

高官訝異地說:「這字體像閨秀寫的!法師在嗎?可以請來一晤?」

僧笑着說「怎麼可能是女衆?」

知客僧找到傳慧,傳了高官的話,她知道行跡敗露了,說:「竟有這等事!你先去,我馬上過來拜見他。」

傳慧拿了斗笠、一些銀兩。僧籍公文、衣物全留下。旋即下山離去,渡長江北上。後來她在淮安主持禪寺,開拈花社,很多比丘尼、比丘來參禪。

(參考《續比丘尼傳》的〈清漢陽某庵尼心聞傳〉和〈清淮安拈花社尼傳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