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股權不香了?兩家公募二股東都要清倉減持
由於相對穩定的管理費收入,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權向來是市場爭搶的“香餑餑”。但近兩日,卻連着有兩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東都要清倉賣股權。
一家是近兩年發展勢頭迅猛的萬家基金。二股東國際實業公告,擬將其持有的40%股權轉讓給山東省新動能基金公司。如果股權轉讓順利,這家由山東省財政廳實控的新動能基金公司將成爲萬家基金的第二大股東,僅次於中泰證券。萬家基金的三大股東將均變爲“山東系”。
另一家則是盈利持續下滑的中信建投基金。繼前第三大股東掛牌轉讓所持20%股權之後,第二大股東航天科技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也計劃和它分道揚鑣,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25%股權。
萬家基金遭二股東清倉減持
6月29日,新疆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際實業”)發佈公告稱,公司擬將萬家基金40%的股權轉讓給山東省新動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動能基金公司”),雙方已經簽訂了《股權轉讓意向協議書》,但目前交易具體方案、交易價格尚未確定,基於萬家基金收入規模,本次股權轉讓可能觸發重大資產出售。
國際實業爲萬家基金的第二大股東,共持有萬家基金40%股權,這次股權轉讓可以說是清倉減持。對此,國際實業表示,股權轉讓主要是爲了提高資產流動性,將長期股權投資變現,集中財力、物力發展實體產業,推進完成江蘇中大杆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股權收購工作的經營戰略;本次股權轉讓有利於改善財務結構,回籠的資金可爲公司主營業務發展提供支持,更好的保障主營業務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萬家基金自成立以來就有很深厚的“山東基因”,目前的股權結構爲中泰證券、國際實業、齊河衆鑫投資分別持股49%、40%、11%。如果國際實業能成功將股權轉讓給新動能基金公司,萬家基金的三大股東將均變爲“山東系”。
其中,新動能基金公司成立於2018年4月9日,實際控制人爲山東省財政廳,主要受託管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及其他財政性資金的投資和運營,並以自有資金對外投資及對投資項目進行資產管理、投資管理、投資諮詢。截至2021年3月31日,該公司總資產159.87億元,淨資產146.78億元,2021年1-3月實現營業收入2883.41萬元,實現淨利潤2268.33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8985.33萬元。
齊河衆鑫投資則是一家自然人投資控股的山東籍公司,主要以企業自有資金對外投資,曾參與投資國山東禹城城市煤氣化有限公司、山東萊鋼永鋒鋼鐵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中泰證券更是衆所周知的“山東系”券商,萊鋼集團持有公司41.32%的股權,爲公司的控股股東,而山鋼集團持有萊鋼集團80.52%的股權,另通過全資子公司濟鋼集團持有中泰證券5.05%的股權,山東省國資委持有山鋼集團70%的股權,山東省國資委爲中泰證券的實際控制人。
此外,如果股權轉讓順利,這也將是山東省政府對萬家基金的“失而復得”。
這是因爲目前齊河衆鑫所持有的11%的股份,原爲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山東國投”)持有,該公司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出資設立,是山東省唯一一家省級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但在2018年1月,山東國投將其持有的萬家基金11%的國有股權進行了掛牌轉讓,最後由齊河衆鑫拍下。
近年來,萬家基金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這或許也是山東省政府重新想要大比例收購其股權的主要原因。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萬家基金的非貨幣資管規模1198.55億元,相比去年同比增長約45%,目前在140餘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0位。此外,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萬家基金淨利潤分別約爲6億元、7億元、12億元,增長十分明顯。
航天財務轉讓中信建投基金25%股權
除萬家基金外,近日,另外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權轉讓也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
6月28日,北京產權交易所最新的掛牌信息顯示,航天科技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航天財務”)擬以1.83億元的底價轉讓其持有的中信建投基金25%股權,掛牌的底價約爲1.83億元,披露日期自6月29日至7月26日。
航天財務是中信建投基金的第二大股東,共持有中信建投基金25%的股權,和國際實業一樣,航天財務此次同樣爲清倉減持。
中信建投基金成立於2013年9月9日,最初由中信建投證券、航天財務、江蘇廣傳廣播傳媒有限公司分別持有55%、25%、20%的股權,但在2020年9月,公司第三大股東江蘇廣傳廣播傳媒有限公司通過江蘇省文化產權交易所轉讓其持有的20%股權,這一股權變更在2021年3月獲證監會批准,最終,中信建投證券拿下這20%的股權,進一步擴大對中信建投基金的持股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此次中信建投證券能再次拿下航天財務的25%股權,將實現對中信建投基金的100%全資控股。
但從中信建投基金近年來盈利情況來看,Wind數據顯示,公司曾在2016年到達階段高峰,營收高達32.9億元,淨利潤約1億元,但此後幾年一直呈現明顯下滑趨勢,到了2020年,該公司全年營收僅剩3億元,淨利潤4752.75萬元,相比2016年巔峰時期已經腰斬。
具體來看,中信建投證券的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信建投基金的公募管理規模爲266.87億元,同比增長55.17%,但是專戶管理規模人民幣278.73億元,同比下降55.19%。其中,專戶主動管理規模194.46億元,同比下降43.37%;通道業務規模84.27億元,同比下降69.75%;ABS產品管理規模7.57億元,同比下降8.24%。
此外,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中信建投基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爲160.47億元,在140餘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91名。
“現金奶牛”有價無市
有業內人士認爲,由於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來源主要爲基金管理費,因此,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極大程度上左右着該公司的利潤,一旦跨過資產管理規模的盈虧平衡點,其相對穩定的管理費收入會使其成爲股東的“現金奶牛”,這也是頭部公募基金公司股權向來有價無市的原因。
但近年來,基金行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資金進一步向頭部基金公司和績優基金經理集中,而很多小型基金公司受制於渠道議價能力、投研實力、品牌形象等原因,仍然長期在溫飽線上掙扎,資管規模增長乏力。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萬家基金和中信建投基金背後的股權轉讓原因顯然不盡相同。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末,在140餘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有28家公司的2020年度淨利潤超過5億元;16家公司的淨利潤超過10億元;4家公司的淨利潤超過20億元,分別爲泰康資管、易方達基金、天弘基金、匯添富基金,這些公司給股東帶來的回報可以說是相當豐厚。
以同時是易方達基金和廣發基金股東的廣發證券爲例,其2020年報顯示,廣發基金、易方達基金在2020年內營收分別爲62.5億、92.1億,淨利潤分別爲18.2億、27.5億,同比增幅達到53%、59%。兩家基金公司合計利潤貢獻24.5億,同比增長55%。
與此同時,行業的頭尾分化也正在不斷擴大。Wind數據顯示,全行業有21家公司的2020年度淨利潤不足5000萬,其中就包括上述中信建投基金。此外,還有10家公司2020年度淨利潤爲負,例如華商基金、南華基金等,虧損金額超過了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