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比癌症更棘手 醫揭9影響:心臟病、失智風險全增
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行動力下滑、跌倒機率增加,還恐提高心臟病、失智症等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肌少症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鉅,家醫科醫師郭威廷就表示,其影響層面相當廣泛,除了有較高風險罹患心臟病、腦中風、骨質疏鬆、失智症等疾病,還會造成肺活量下降、咀嚼困難、肌少性肥胖、關節受損及憂鬱。他直言,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直接治療肌少症,因此被醫界認爲「比癌症還難處理」。
醫師郭威廷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上提醒,肌肉保養應從30多歲就要開始注意,因肌少症有年輕化趨勢,且隨着年齡增長,肌肉流失比例會越來越高。他指出,人體肌肉不僅包含外觀四肢的骨骼肌,裡面還有心臟的心肌,以及胃腸肝膽的平滑肌,若出現肌少症問題,這些肌肉也會受到影響。
郭威廷進一步說明,肌少症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8成。此外,肺部需要依靠肋間肌來幫忙氧氣跟二氧化碳的交換,若肌少症病人再患上肺炎,肺活量可能會降至只剩50%,最終恐演變成鈣化或纖維化。
再者,肌少症也會影響到控制吞嚥動作的肌肉羣,郭威廷表示,有些患者可能連吃藥都吞不下去,需要將藥物磨成粉用管灌,甚至連喝口水都會嗆到。另外,罹患中風、骨質疏鬆、失智的機會也會提高,其中根據統計,肌少症病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2.57倍。
郭威廷還說,肌少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肌少性肥胖,也就是俗稱的海綿人、泡芙人,關節容易受損,因肌肉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可能導致其不敢出門、不敢走路,害怕跌倒而長期關在家中,進而引發憂鬱情況,郭形容,就像一臺車子想開卻開不出去卡在那邊,令人感到生活越來越無趣。
郭威廷坦言,在醫界普遍認爲肌少症比癌症還難處理,因爲癌症至少可以透過手術切除或進行化療和放療等治療手段,但目前對於肌少症尚無直接的藥物治療方法。
至於該如何判斷自身是否罹患肌少症?郭威廷提供4招自我檢測,分別是走路速度變慢或步伐變小;握力不足,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起立坐下感到吃力,5次座椅站起大於(含)12秒;小腿過細,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若有上述情況,務必儘快就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