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權力 習家軍致力內部發展

旺報社評

中共二十大後,李克強、汪洋退休,曾負責上海封城、清拆北京城中村的「習家軍」李強、蔡奇入常,大陸外長王毅超齡入局,包括臺灣在內的國際輿論驚呼:鴿派下臺、戰狼上位。多元社會媒體七嘴八舌不足爲奇,但臺海情勢險峻,臺灣對大陸的判斷不能流於一廂情願,更不能自我安慰,臺灣需要客觀理解、判斷習近平第三任期的領導階層與其所代表的施政方向。

提高治理效能

大陸有自己的體制,政治運作邏輯與臺灣及西方不同,中共高官對職位負責,不需要與媒體溝通,因而外界對北京官員的理解與判斷,往往來自官媒的報導與近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上海封城」和「清理低端」就成爲李強、蔡奇擺脫不掉的標籤。但若對他們的長期履歷、政績做更深入的整理,應可以發現更多事實,當能得到不同的判斷。

先看可能接任總理的李強,他不僅可以稱得上是「市場派」,更是民營經濟支持者。李強長期主政的浙江,尤其曾擔任黨委書記的溫州,正是中國市場經濟、私營企業以及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區。2017年從江蘇調任上海後,李強爲爭取特斯拉設廠,曾多次與馬斯克深度交流。至於防疫,直到今年封城之前,上海都以科學精準防疫而贏得廣泛的肯定,即便封城後的表現,與大陸其他省市橫向比較也不算差,只是因爲上海國際影響力巨大,纔會陷入衆矢之的。

再來看「習家軍」色彩濃厚的蔡奇,之所以在清拆北京城中村引發爭議,主要是在內部講話用了「刺刀見紅」一詞,引起知識界反感,但這不過是中共官場表示決心的日常用語。其實,蔡奇任內解決北京空污、成功舉辦冬奧,獲拔擢在情理之中。蔡奇還是爲數不多開微博的官員,10年前旅行臺灣留下日記,「愛臺灣」真情至性。套用林智堅論文門事件的一個流行語,外界對蔡奇的判斷不免「去脈絡化」。

大陸官場流行一句話,「政治路線確定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觀察北京高層人事改組對大陸內外發展的影響,與其關注「幹部」,不如聚焦「路線」。以二十大報告原文、新版中共黨章爲例,未來5至10年內,大陸對內深化改革開放、對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在各種挑戰面前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是黨內高度共識的路線。所以,二十大後的「習家軍」,是爲了更有執行力、更有效落實既定路線,避免重蹈「各管一攤」、政令不出中南海的覆轍。

宣示制度自信

這就可以理解,爲何二十大閉幕後,西方國家領袖對北京高層改組採取理性、務實的態度,而不是像媒體般大驚失色。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說,美方對中國態度將維持不變,將繼續管控競爭、謀求雙方合作,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大陸外長王毅舉行電話會談,爲G20拜習會增添了可能性。德國總理蕭茲即將訪問北京,行前同意陸資入股漢堡港、表態不考慮脫鉤。這些動作都源於對未來大陸政局的判斷:北京仍致力於內部發展、不會突變爲軍事擴張和掠奪路線。

習近平在二十大加強權力集中、構建「一條鞭」決策班子,有提高制度效能的客觀需求外,也有宣示制度自信的考量,是要向歷史和世界證明,社會主義的確具有優越性。新一屆北京高層人事配置的更重要意義,在彰顯實現「共同富裕」的決斷,也就是透過加強公權力對經濟社會的介入,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促進鄉村振興。近10年來西方深陷金融危機、民粹亂政、治理衰退,形同自我否定後冷戰「歷史的終結」理論,習近平自信從「東昇西降」中看到了「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取而代之的契機。

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寡頭政治難保統治穩定性,這是人類歷史不斷上演的規律和教訓。習近平二十大報告稱中共的「自我革命」足以帶領中國走出治亂週期。以歷史爲鑑,如何讓黨員監督黨、人民監督政府,如何形成制度性自我糾偏、內部制衡、高效運轉的機制,實現大陸健康發展路線的永續,絕對是習近平第三任期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