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鐵路高架工程重大考古發現 暫訂「番仔交莊遺址」
番仔交莊遺址出土遺物狀況 。圖/ 言古文化考古團隊提供
嘉市鐵路高架工程「C612標嘉北高架車站、嘉義高架車站及北迴歸線車站工程」,進行嘉義車站西側K296+470~540限高連續壁地坪降挖工程,鐵道局委託人類學博士顏廷伃帶領的言古文化考古團隊,在地表下約當60至100公分,發現地層內夾雜出土有橙紅色拍印夾砂陶片、硬陶、瓷片與獸骨等遺留與灰坑遺蹟,是嘉義首度發現與「諸羅山社」相關考古遺址,暫訂名稱爲番仔交莊遺址。
嘉市文化局文資科說,接獲考古團隊通報,已請文資委員會勘,因目前高架車站還在施工、考古文物隊還在挖掘,「番仔交莊遺址」是依舊地名由考古人員暫訂名稱,文資委員要鐵道局委託考古團隊釐清遺址範圍,再依文資法做後續處置。
考古團隊說,出土瓷片包含17世紀常見安平壺殘件,以及1件17世紀後期日本「有田燒」卡拉克瓷盤殘件。根據出土遺物特徵與組合,陶器特徵與分佈於彰雲嘉平原地區金屬器時代的貓兒幹(崁頂)文化相仿,年代約當在距今800年至400年,就出土地點,判斷應與17世紀紀錄泛稱「諸羅山社」舊址相關。
考古團隊說,荷治時期記載嘉義原住民,統一以「諸羅山社」稱呼,因此判斷該稱謂可能是荷蘭人對特定地域原住民部落泛稱,「諸羅山社」相關舊址應該不僅只一處,人羣來源組成可能也非單一。但就遺址目前採集遺物特徵,至少可晚至17世紀後期明鄭時代,可說提供了連結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間關鍵性的證據。
「番仔交莊遺址」是嘉義地區第一個具有考古證據、與歷史文獻記載的「諸羅山社」相關考古遺址,其發現填補嘉市連結史前至歷史初期文化發展層序中的空白,是未來開啓「諸羅山社」考古學研究的另一個新的起點。
根據嘉義古地名與口傳資料,諸羅山社舊址主要分佈諸羅縣城「西門外」,包括現在文化路、北榮街和縱貫線鐵路包圍街廓。參酌繪製於日治時代明治28年(1895)「嘉義之戰鬥圖」,顯示當時諸羅城外北門至西門一帶,分別散佈有番社厝、番社莊、店仔尾街等聚落,遺址位置雖近鄰縱貫線鐵路,但較接近「番仔交莊」聚落,因此就考古學以最小地名命名原則,暫稱遺址爲「番仔交莊遺址」。
嘉義車站基地東側出土的史前文化層與地層堆積。圖/ 言古文化考古團隊提供
遺址套繪明治28年(1895)的《嘉義之戰鬥圖》位置圖 。 圖/ 言古文化考古團隊提供
番仔交莊遺址施工中監看採集的17世紀卡拉克瓷片。圖/ 言古文化考古團隊提供
番仔交莊遺址施工中監看採集之橙色夾砂陶片。 圖/ 言古文化考古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