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提高補貼 非稻米政策良方

根據資料分析,稻穀保證價格每公斤調漲三元,稻米產地價格上漲約在每公斤○點六八至三點二六元之間。二○一一年調漲稻穀保證價格每公斤三元及烘乾費每公斤二元后,市場價格由二○一○年的廿點七七元/公斤,上漲至二○一二年廿三點一元/公斤,增幅十一點二二%;種植面積增加一六九○七公頃,增幅六點九三%。

二○一三年推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劃」,據統計,二○一三至一四年間活化的休耕地約七千公頃恢復種稻,二○一四年種稻面積較一二年增加一○二八九公頃,增幅三點九五%,是調漲公糧價格及休耕政策改變的效果。據此推估,二○一一年調漲稻穀保證價格,及二○一三年活化休耕農地綜合效果,使種稻面積增加一點七萬公頃,單純就公糧價格調漲造成的面積增加並未超過一點七萬公頃。

據過往經驗,公糧調漲三元,產地價格的漲幅大多低於三元,爲便於分析,就假設公糧調漲效果充分反映於產地價格。以二○二三年稻穀產地價格每公斤廿三點九三元爲基礎,則價格增幅爲十二點五四%。根據稻穀供給彈性○點三九推估可知,稻作面積上升幅度爲四點八九%。

政府目前提出替代調漲公糧價格的策略是「1集2轉3加3」,其中「1集」與「3加3」均與「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有關。政府加碼提供的經濟誘因,可能提高農民參加產銷契作集團的意願;即使營運主體以較高價格和農民契作,但後續庫存及銷售的壓力落在營運主體上。雖然政府也對其提供相關協助,但在成本效益權衡之下,營運主體是否願意擴大集團專區規模,仍待評估。

此外,政府雖對「強化國內外通路鏈結與拓展外銷」提供獎勵,但我國稻米生產成本原本就比較高,加上進口國課徵關稅,是否仍具競爭力令人質疑;此外我們的出口量若太多,也可能使進口國採取特別防衛措施,所以想要大量出口良質米的機率不高。

長久以來,國內稻作產業調整或施政均朝減產方向思考,盼透過減少供給來提高米價;但若一味減產,如遇到氣候異常或災害,米價高漲反讓外國米有機可乘。目前我國稻米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一旦外國米進口數量超過配額,之後配額量依進口實績調整,恐不利國內民生消費及稻米產業發展,對我國未來申請加入CPTPP或其他FTA談判均有不利影響。

日本多年來的稻米產業一直維持在供需平衡,但過去幾年因氣候異常與天災影響其收成,使日本民間米庫存創歷史新低,加上近幾月強震和颱風,消費者多儲備白米,導致米糧不足,迫使許多銷售通路不得不採限量銷售。借鏡日本近期的「米荒」事件,我們應重新審視「稻米供需平衡的充分性與必要性」及「稻米減產可能產生的後座力」。

稻米生產成本上漲是事實,如果不能穩定稻農生產意願及有效因應氣候變遷,一味減產、以補貼墊高米價與收入,並非良方。畢竟稻米除了是我們主食,也是在天候異常影響收成及地緣政治緊張情況下,安定民心的重要支柱。故即使公糧價格調漲,仍須強化配套措施,並對中長期稻作政策進行全面性思考和改革,纔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