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發現偶發瘤 醫師說先評估別心驚

不少民衆健檢遇到報告紅字就心驚膽跳。醫師提醒,常發現健檢偶發瘤,多半是良性,以甲狀腺來說,惡性比例不到5%,可跟醫師討論,但不要過度驚慌。

保健觀念提升,愈來愈多民衆在定期健檢中加入高階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低輻射肺部電腦斷層正子造影檢查等,許多「健檢偶發瘤」(incidentaloma)也因此被發現。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今天表示,健檢偶發瘤是指在健康檢查中偶然發現的腫瘤門診時每天都可以看到患者帶着厚厚的健檢報告上門部分器官都出現偶發瘤,患者因此疲於奔命又擔心病竈是良性或惡性,有時候反覆檢查,也要顧慮輻射暴露風險

他說,曾收治一名50幾歲女士,先做光波共振檢查,發現大腦、肺、腎等器官健康都亮紅燈,需要進一步檢查。她大驚失色,又跑到醫學中心全身磁振造影,結果又發現其他部位異常,最後又到書田求診。

康宏銘說,這名女士看診時拿來一堆厚厚的影像檢查資料,但詳細探詢婦人家族史工作暴露史發現,婦人的狀況並不需太過驚慌,只要一年後追蹤即可。

根據統計,健檢偶發瘤常見於甲狀腺、肺、腦下垂體、腎上腺、肝臟腎臟胰臟卵巢等位置。

康宏銘說,門診見到以甲狀腺的偶發瘤最多,,可見到2成到3成。一般人終其一生有50%的機會出現甲狀腺結節(小於3公分稱結節),其中真正的惡性腫瘤不到5%,甚至可能低於2%,通常結節超過1公分以上纔會做細針穿刺。

肺結節也是健檢常見的腫瘤,康宏銘說,文獻報告指出,肺部電腦斷層出現肺結節的比率,從8%到51%不等。根據受檢者年齡、抽菸與否、過去病史、肺結節出現的部位、大小、形狀等,可以先概算出惡性腫瘤機率評估是否需立即開刀或切片檢查,或是定期追蹤。

康宏銘表示,國人常見的癌症肺癌乳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若有家族史、高危險族羣,年過50應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他說,沒有侵入性如抽血、超音波等不用擔心過量問題,但X光、電腦斷層、正子造影等都有輻射暴露危機,應跟醫師討論,有必要再做即可,避免過度診斷、過度暴露。10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