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行動——婦幼及生殖健康高質量發展教育計劃名醫科普系列之“子宮腺肌病發病之源與診治”訪談活動在京錄製

2024年8月17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百姓健康頻道(CHTV)主辦,北京博恩特藥業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2024“健康中國行動——婦幼及生殖健康高質量發展教育計劃”名醫科普系列之“子宮腺肌病發病之源與診治”訪談節目在京錄製。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國內知名的婦科專家——青島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婦科中心主任趙淑萍教授、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普婦科主任朱穎軍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科王立傑教授、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婦科副主任趙燁教授、天津市人民醫院婦科主任杜雪教授做客CHTV演播廳,共同探討子宮腺肌病診療相關問題。

趙淑萍教授、朱穎軍教授、王立傑教授、趙燁教授、杜雪教授

認識子宮腺肌病

趙淑萍教授:子宮腺肌病是一種婦科常見病,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異常侵入到子宮肌層,隨着月經週期的變化,異位的內膜組織會出現出血、增生和纖維化,最終在局部形成包塊,會導致子宮不均勻地增大。少數子宮腺肌病病竈呈侷限性生長形成的結節或團塊,臨牀上稱爲子宮腺肌瘤。

子宮腺肌病的主要症狀包括月經過多、嚴重痛經和不孕,這些問題可能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此外,子宮腺肌病好發於生育年齡的女性,據臨牀統計,其發病率大約在7%~23%。對於有這些症狀的女性,及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治療方法可能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其他醫學干預措施,具體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

趙淑萍 教授

子宮腺肌病的發病機制

朱穎軍教授:子宮腺肌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臨牀表現也較爲多樣和複雜,存在多種學說,但沒有任何一個學說能夠完全解釋所有病症的病理生理機制。目前,一種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是子宮內膜基底層內陷及組織損傷修復學說。主要包括子宮內膜-肌層結合帶的改變與在位內膜的內陷,以及高雌激素、高蠕動狀態與結合帶微損傷等因素。該理論能解釋許多子宮腺肌病患者經歷過生育、多次分娩或有宮腔手術操作如人流,但無法解釋那些未婚未育且沒有宮腔操作史的患者爲何也會患上子宮腺肌病。

朱穎軍 教授

第二種學說——苗勒管遺蹟化生及成體幹細胞分化學說。該學說認爲,子宮腺肌病起源於子宮肌層內的胚胎多能幹細胞化生,包括苗勒管遺蹟化生、來自經血逆流時種植在子宮肌層的子宮內膜上皮祖細胞和子宮內膜間質祖細胞分化。該學說可以解釋子宮腺肌病部分見於年輕、無婚育史、無宮腔操作史的患者,以及某些子宮漿肌層侷限性病竈其周圍合併存在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結節的情況。

此外,還有其他多種學說,如炎症刺激學說、血管生成學說、上皮-間質轉化學說、遺傳學說、免疫學說等,都在探索子宮腺肌病的發生和發展。目前,相關研究正在分子水平和組織水平上對子宮腺肌病進行深入研究,希望未來能明確子宮腺肌病的病理機制,爲治療提供更爲精準的指導。

子宮腺肌病的臨牀表現

王立傑教授:子宮腺肌病的臨牀表現複雜多變,但以幾個典型症狀爲主。首先,最顯著的是痛經,患者可能會經歷原發性或繼發性的痛經,且痛感可能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加劇。異常子宮出血也是常見症狀,包括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月經前後的點滴出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貧血。此外,子宮增大在子宮腺肌病患者中幾乎普遍存在,患者有時能自行察覺到盆腔中有包塊。

王立傑教授

生育力低下和不孕也是子宮腺肌病的重要臨牀表現,約有超過20%的患者。懷孕後的患者還可能面臨流產、早產和死產的風險,以及胎膜早破、子癇前期等不良產科併發症。

除了上述症狀,子宮腺肌病還可能帶來其他相關問題,如子宮增大壓迫鄰近器官,引起尿頻、尿急或排便困難等症狀。長期的疼痛和不孕問題還可能對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具體表現可能存在差異,一些患者的臨牀表現可能不典型,需要醫生綜合評估和診斷。

子宮腺肌病的臨牀分型

趙燁教授:子宮腺肌病主要依據影像學進行臨牀分型,包括磁共振成像和超聲檢查等,臨牀上主要分爲瀰漫性子宮腺肌病和侷限性子宮腺肌病。

趙燁教授

瀰漫性子宮腺肌病是臨牀上最常見的類型,指異位的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在子宮肌層內形似小島狀、瀰漫性生長。這種類型的病變往往會導致子宮對稱或不對稱性增大,形成所謂的“小島狀”病變,與患者的痛經、月經過多等症狀密切相關。

侷限性子宮腺肌病包括子宮腺肌瘤和子宮囊性腺肌病,表現爲病變相對侷限。其中,病竈與正常肌層組織結集形成結節或團塊則稱爲子宮腺肌瘤;子宮肌層內出現1個或多個囊腔爲子宮囊性腺肌病,囊腔內含棕褐色陳舊性血性液體,囊腔內襯上皮含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成分,又稱爲囊性子宮腺肌瘤或子宮腺肌病囊腫。

此外,特殊類型還有息肉樣子宮腺肌病,在肌層中可能呈現爲息肉樣的結節,其組織學特點包括由子宮平滑肌纖維、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交織構成的複雜結構。一種非典型的息肉樣腺體瘤,它具有惡性潛能未定的臨牀特點,細胞生長活躍,顯微鏡下可見不規則腺體,類似於子宮內膜的複雜性增生,但相對少見。

子宮腺肌病的診斷

杜雪教授: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是一個綜合評估的過程,涉及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首先,需要詳細瞭解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過宮腔操作、子宮手術史、妊娠、分娩以及流產史等,以及是否有生殖道畸形、子宮腺肌病或子宮內膜異位症家族病史,以及他可能影響內分泌的疾病,如高泌乳素血癥等。然後,詢問典型的臨牀症狀,包括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痛經,以及可能的性交痛和慢性盆腔痛。大多數子宮腺肌病患者會有典型的症狀,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症狀。

杜雪教授

進一步的診斷依賴於體徵檢查和輔助檢查。通過婦科檢查評估子宮的大小及是否有壓痛,影像學檢查提供關於子宮形態和肌層情況等信息。同時進行血清學檢查,如CA125水平的測定,但CA125並非特異性指標,用於輔助診斷,仍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來排除其他疾病。

組織病理學是確診子宮腺肌病的“金標準”,但需要通過手術或宮腔鏡檢查獲取子宮組織樣本。

綜上,子宮腺肌病臨牀診斷需要綜合病史、體徵檢查和輔助檢查結果,爲患者制定初步診斷和治療計劃。

子宮腺肌病的藥物治療

趙淑萍教授:子宮腺肌病的藥物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減少出血並促進生育能力。治療方法包括: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口服避孕藥是減輕疼痛和緩解月經過多的常用藥物,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減少前列腺素的產生來緩解痛經,但長期使用可能帶來胃腸道不適或肝腎功能異常的風險。口服避孕藥通過調節激素水平來減輕痛經和控制出血量,尤其適用於需要避孕的患者,但有特定健康風險如高血壓、糖尿病、血栓病史或吸菸的女性,以及年齡較大的患者,需要謹慎。

口服孕激素類藥物,如地諾孕素,通過模擬低雌激素狀態來抑制子宮內膜的增生,減少出血,並有助於緩解疼痛。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如亮丙瑞林等)能夠迅速緩解疼痛和減少月經量,以及縮小子宮體積,適用於大子宮或合併腺肌瘤的患者術前預處理或術後治療。

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LNG-IUS),也就是俗稱的“曼月樂環”,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特別適用於治療痛經和月經過多,但可能會改變月經模式,如引起淋漓不盡的出血或閉經。中醫中藥治療可以作爲輔助治療,幫助緩解以痛經爲主的症狀。此外,一些特定的止血藥物,如雲南白藥、氨甲環酸等,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減少出血。

治療子宮腺肌病需要個性化考慮患者的年齡、症狀嚴重程度、生育要求等因素,並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藥物的長期療效和潛在不良反應。患者通常需要長期甚至終身的疾病管理。

子宮腺肌病的手術治療

朱穎軍教授:子宮腺肌病的手術治療是一種針對特定患者羣體的治療方法,通常在藥物治療無效或患者症狀嚴重時考慮。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改善生育條件或預防疾病惡變。

對於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通常會採取切除局部的腺肌病病竈、保留子宮的保守性手術,以提高患者生育的可能性。隨着醫療技術的進步,微創手術已成爲治療子宮腺肌病的常用手段。腹腔鏡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以及經陰道手術都是可行的手術途徑。具體手術選擇取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醫生的專業判斷。對於瀰漫性病竈或有貧血的患者,如果患者不願意切除子宮,醫生可能會採用子宮內膜破壞術,隨後結合藥物治療,以及在宮腔內放置含藥的節育器,以緩解症狀。

對於沒有生育要求且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子宮切除術是一個相對穩妥的選擇。可通過開腹、腹腔鏡或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同時可以保留卵巢,以維持患者的內分泌功能。

臨牀上,手術治療需要患者和醫生共同決策,確保患者充分理解手術的利弊和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子宮腺肌病的介入治療

趙燁教授:子宮腺肌病的介入治療提供了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之外的另一種選擇,尤其適合那些對藥物反應不佳或不適合手術的患者,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子宮動脈栓塞(UAE) 是一種通過血管介入技術阻斷子宮動脈血流的方法,能減少病竈的血供,使異位內膜組織因缺血和缺氧而壞死、吸收,“餓死”病竈來緩解症狀。

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是一種無創治療方法,利用超聲波的穿透性、方向性和可聚焦性,將體外的超聲波聚焦於體內的病竈區域,通過熱效應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導致病竈組織凝固性壞死,達到控制症狀的目的。

微波(射頻)消融也是介入治療的手段之一,通過產生熱能來消融病竈,減少症狀,但目前臨牀應用較少,相關研究存在爭議,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需慎重選擇。

子宮腺肌病伴不孕的治療策略

王立傑教授:子宮腺肌病伴不孕的治療需綜合考慮患者情況。子宮腺肌病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影響生育能力,包括改變宮腔形態、內膜容受性、激素受體調節失衡以及子宮收縮紊亂。同時,子宮腺肌病常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共存,這也可能對生育造成不良影響。

對於有生育要求的子宮腺肌病患者,會根據患者生育計劃(近期或遠期)而有所不同。近期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醫生會進行全面評估,評估過程包括詳細瞭解患者的病史、年齡、過往生育史和治療經過,以及卵巢功能和整體生育能力。由婦科醫生和生殖醫生共同決定最佳的生育方式,選擇自然受孕、藥物治療或輔助生殖技術。如果患者宮腔條件差,可能需要先進行手術治療再嘗試懷孕。

輔助生殖技術也是治療子宮腺肌病伴不孕的重要選擇。一般年輕且生育評估良好的患者推薦先嚐試藥物治療,在醫生指導下積極備孕,如果半年內未能成功懷孕,再考慮輔助生殖技術。

總之,子宮腺肌病患者在面對不孕問題時,應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進行綜合評估和個體化治療。同時,患者應保持積極的心態,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子宮腺肌病患者的教育

杜雪教授:患者教育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首先,患者需要了解關於子宮腺肌病的基礎生理知識,包括月經週期、月經量的正常範圍,以及何爲不正常的月經,有助於患者識別自己的月經模式是否正常,並在出現異常時及時尋求醫療諮詢。患者應瞭解自己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例如手術史、家族遺傳史等,並在必要時進行相應的檢查。

接受治療時,應詳細向患者介紹不同治療方法及各自的優缺點,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介入治療等,幫助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做出合適的治療選擇。此外,患者教育還應強調疾病對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家庭和社會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醫生在患者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僅要治療疾病,還要進行疾病預防和治療後的隨訪工作。通過健康講堂、宣傳手冊、科普視頻、患者沙龍等多種途徑進行科普教育,鼓勵患者記錄症狀變化並與醫生溝通。

結語

通過各位專家的分享,我們認識到子宮腺肌病作爲一種病因不明確、臨牀表現多樣的慢性疾病,應強調預防措施的重要性,提升公衆對於這一病症的認知水平。通過疾病教育,幫助患者和公衆深入瞭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掌握有效的預防和管理策略。這不僅能幫助患者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還能提高他們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同時,期望通過教育工作,提高社會對子宮腺肌病的關注度,推動相關知識的廣泛傳播,讓更多人能夠受益。

編輯:且行

二審:耳東

三審:清揚

排版: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