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紅水管狂歡起舞 新銳作曲人梅宇軒驚豔全場
簡秀枝》紅水管狂歡起舞 新銳作曲人梅宇軒驚豔全場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紅色塑膠水管,搖身一變,呼呼作響,成爲國家音樂廳的聲響器樂,臺灣作曲新秀梅宇軒(1996-)艶驚四座,令人膛目結舌。
梅宇軒是在國家音樂廳「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劃」中,藝高人膽大,作了破天荒的嘗試,效果奇佳。
由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國家交響樂團以及臺北藝術大學共同合作的「樂無界計劃」,梅宇軒在該計劃的「一分鐘交響曲作曲」中,以《藍色眼淚》創作曲,脫穎而出。在3月17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璀燦之聲-孟德爾頌之夜」中,愛沙尼亞籍指揮歐拉里·艾爾茲(Olari Elts,1071-)率領NSO進行該曲的世界首演,嶄新創意,引發關注。
「藍眼淚」是馬祖代表的生態景象,每年4月到7月間,總是吸引遊客慕名賞遊,而藍眼淚的奇蹟,其實是島礁密佈的海域中,當海浪拍打岸邊,夜光藻(又稱夜光蟲)受到刺激,形成藍光,同時隨着潮汐變化,增減數量,造成明暗閃爍度的變化,唯美唯俏。
今年27歲的梅宇軒,帶着文青式的靦腆,剛從北藝大畢業,師𠄘林京美,學習作曲,2年前,曾由德國指揮家準‧馬寇爾(Jun Markl,1959-)與NSO首演他的第一首管弦樂團編制曲《鯨落》,受到好評,今年再接再厲,以大自然爲素材,他刻意跳脫五聲音階,避免陷入傳統窠臼,因此,墊高視角,再創作《藍色眼淚》,再度贏得掌聲。
梅宇軒第一次入選交響曲的《鯨落》,系以音樂描繪鯨魚的逝去,成爲海洋生物的美味佳餚,提供延續萬千生命的養分。梅宇軒藉由該意象,希望喚起人們對於海洋生態的關注。該場音樂會中,首演效果奇佳,透過音樂啓發人心,對大自然未來,寄予厚望。
對自己高要求的梅宇軒,隱約感覺到自己創作上的瓶頸,他害怕自己在特定旋律中,逐漸僵化,力求突破。因此,他把創思導向汪洋大海,希望從滔滔浪潮拍打礁石岸邊,透過海水的波動,力度大小、速度快慢,不同瀕率中,對於寄生夜光藻(或稱夜光蟲)的刺激不一,會有不同的光亮,𣿬聚成忽明忽滅的閃爍,串接出珍珠般的藍色勝景,如訴如泣,誓相守長繾綣,歲歲年年。
意境很好,創思無限,但如何成爲交響樂曲,梅宇軒膽大心細的梅宇軒,以兩個音樂想法去組成,透過固定音型的展延、壓縮與音色變化,作爲呈現過程。
首先,運用第一個音樂想法,固定音型的展延、壓縮,營造海的不規則性,絃樂的固定音型,在展延、壓縮的音型中,描繪不規則的海浪與藍眼淚的閃爍色澤,該音型貫穿樂曲頭尾,並互相呼應。
其次,藉由第二個音樂想法,音色的變化過程,描繪藍眼淚海浪,自遠而近,直搗岸邊礁岩,絃樂由實音變化,到自然泛音的音色搭配,並在木管、銅管、打擊中,尋找相似音色作融合,景距與視角,由遠而近。
爲了製造泛音,梅宇軒在創作中,以弓毛摩擦木琴發聲,甚至不惜奇發異想,梅宇軒到水電行,買來兩段鮮紅水管,帶入舞臺上,讓擊樂手以轉圓圈方式,高高甩動水管,發出聲響。男樂手臂力強,水管在快速規律的甩動中,呼呼作響,盈貫耳際;女樂手動作相對溫和,手拿紅水管,同樣轉圈甩動,音色相對醇美柔和,兩條水管流泄出的音色、音高與音質,不很相同,觀衆靜坐席位,有如春暖花開的四月天,佇立在馬祖海域,任思緒飛揚,閃爍繽紛、忽明忽暗,藍色眼淚,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無邊無際!
一個世紀前,奧地利作曲家馬勤(Gustav Mahler,1860-1911)在時代的邊緣,擁抱全宇宙,他的創作曲中,有詩歌語詞、送葬曲入樂,更不乏精彩器樂,例如,牛鈴、木錘、鈸、鑼、鍾、鈴鼓、樂鞭、三角鐵、風鈴等,應有盡有。
世界風水果然輪流轉,年輕作曲人也用他們的新創意,把不該屬音樂殿堂的各種現成物,帶進音樂廳,作爲聲響的替代物,琳琅滿目,完全不讓大師專美於前!
作者爲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