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晚清歷史 花蓮百年牌匾「後山保障」修復如舊

「後山保障」牌匾前後修復對照圖。圖/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花蓮縣玉里鎮協天宮的鎮宮之寶「後山保障」牌匾,立於光緒7年,見證晚清國家勢力進入東臺灣的歷史,花蓮縣府登錄爲一般古物,歷經143年香火煙薰覆蓋,且彩繪層與貼金層出現裂痕,文化局委託修復團隊,歷經5個月修復如舊,將重回協天宮。

根據文化局資料,「後山保障」長240公分、寬75公分,厚3公分,是木製牌匾,以黑漆爲底,中間以金漆雕楷書體「後山保障」,邊框浮雕金龍。依照民間說法,清光緒7年(1881年)後山疫情嚴重,當時臺灣鎮總吳光亮向關聖帝君祈禱求庇佑,獲得保障,於是在營地立小廟塑像供奉,並手書「後山保障」匾額,爲協天宮建廟之始。

「後山保障」高懸在協天宮天井樑枋,已有百餘年曆史,因具有珍貴性、稀有性、歷史性、時代特色與藝術價值等原因,花蓮文化局於2013年登錄爲一般文物。

經年累月下,牌匾表面遭灰塵、髒污與煙燻覆蓋,彩繪層與貼金層出現裂痕、缺損,也留下前人修繕的痕跡,字體與匾框飾金層皺縮劣化,縣府爭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計劃,委託喬致源修復團隊做科學檢測及修復處理,從去年9月到這個月,費時5個月完成。

文化局表示,修復團隊先用軟毛刷清除表面,再用修復用清潔皁溶解煙燻油污,以熱風膠移除以往補土修繕的材料,採「修舊如舊」爲原則,經加固、填補、全色等修復處理,維持原貌,再以蟲膠和文物保護漆對錶面進行耐候性防護處理,修復後文化局已完成期末審查,將擇日掛回原處。

修復團隊細心以棉花棒清除「後山保障」牌匾經年累月的油污。圖/花蓮縣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