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新技術展現新前景
倪卓遙
日前,筆者參加由交通運輸部組織的交通強國建設主題宣傳活動,實地探訪了北京東六環改造項目工地和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簡稱“天科院”)實驗室,發現新技術的運用在交通強國建設中正發揮着關鍵支撐作用,展現出良好前景。
綠色施工見成效
爲解決高速公路對城市空間的分割問題,緩解交通壓力,北京東六環改造項目正在加緊施工。
深入地下25米,筆者跟隨工作人員走進盾構隧道的建設現場。在這裡可以看到,盾構區域施工及預製構件安裝工作已圓滿完成,隧道內部裝飾裝修和機電安裝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交隧道局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A4標項目經理呂計瑞介紹:“運河號盾構機在掘進期間展現出了卓越的性能,平均日進尺爲14米至16米,最高日進尺更是達到24米。”
建造區域對施工過程產生的廢氣、廢水、渣土、噪音的處理要求高,綠色施工成爲必然選擇。爲了解決項目建設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中交隧道局首次將空氣淨化技術引入高速公路隧道建設項目中。在盾構井南北兩側,各設置一座空氣淨化站,有效收集並淨化汽車尾氣,淨化效率高達85%以上,確保了隧道內外空氣質量符合規範要求。
在盾構隧道的掘進過程中,項目團隊採用綠色環保管路延長裝置,徹底解決了隧道內泥水溢出的施工問題,實現了泥漿和渣土的無害化處理及廢水的循環利用,避免污染環境,爲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一份力量。
項目團隊還實施了嚴格的封閉化管理,通過控制聲源和安裝隔音裝置,將噪音控制在規定範圍內,極大降低了對周邊居民的影響。“把原本分割城市的東六環高速公路移到地下,地上區域改成城市公園,給市民提供更多休閒功能的綠地,這就是現代交通技術帶給城市建設的嶄新格局。”中交集團黨委工作部執行部長查長苗說。
大型水槽解難題
近年來,中國在科研大設施建設、創新技術研發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在天科院,筆者看到了大比尺波浪水槽,裝置開啓後能模擬真實海流狀況製造出陣陣波浪。大比尺波浪水槽實驗室主任陳鬆貴介紹,該裝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造波能力最強的實驗水槽。
有了大水槽,科研人員可以在實驗室中構建與實際海洋環境相近的波流條件,直接把碼頭、防波堤、跨海橋樑等原型結構“搬”進實驗室,最大限度消除比尺效應的影響,爲新問題解決、新機理突破和新結構研發發揮重要作用。
10年來,天科院大水槽團隊圍繞海岸工程防災減災、波流泥沙運動機理、大型浮體動力響應等方向展開了40餘項試驗研究,解決了惡劣水文條件下港口水工結構的破壞機理和設計參數優化、強浪作用下防波堤韌性提升、波流邊界層發育機理、懸浮隧道動力響應等一系列工程和理論研究難題。
“我們研製的大水槽技術吸引了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很多國家優秀科學家前來合作,目前中國正在牽頭籌建國際大水槽聯盟,爲世界上水運工程前沿科技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貢獻。”陳鬆貴介紹。
暢通航運可預演
水運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峽船閘是溝通內外促進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關鍵節點。近10年間,船閘通過能力和貨運需求間的矛盾亟待解決,爲了提升長江上游地區航運能力,建設三峽新通道勢在必行。
筆者探訪天科院時,內河港航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明進詳細介紹了三峽水運新通道的物理模型。該模型按照1∶100的幾何比尺,模擬樞紐河段共計14.5公里。工作團隊不僅通過這個物理模型論證了三峽新通道的線路佈置、船閘進出口銜接方式,還通過船舶操縱仿真模擬器,模擬真實的通航環境,對新通道的通航安全問題進行預演和分析。
新通道的建設將進一步釋放長江三峽樞紐過壩通道的活力,提升黃金水道的航運效益,爲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天科院院長戴明新表示,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新突破能夠帶動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爲促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