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沒核心 奢求社會共識

北一女中教師批判教改去中國化,高中課綱刪減文言文,連日來引發網路熱議。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因爲「無恥」課綱的爭議,引發海內外關注。其實,臺灣多年來早已成爲一個公認「理盲」和「濫情」的社會。所以,這個爭議只是臺灣整個教育及社會問題之冰山一角。

今日臺灣社會更大的問題是,整個社會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比如說,在個人的生命歸屬上,有臺灣人、中國人、兩者皆是的三種認同。在國家前途上,有維持現狀、臺灣獨立及與大陸統一三個選項。這種分歧,個人認爲也和臺灣教育失敗有關。

個人在美國大學求學及任教廿年,一九八二年回國在大學任教四十年。根據學理與實務經驗,認爲臺灣教育已到釜底抽薪的關頭。個人母校芝加哥大學,校史僅一三一年,其師生竟獲得九十九名諾貝爾獎,以校史之短和獲獎人數之多,排名世界第一。

芝大大學部教育特別強調「博雅」(liberal arts)教育。芝大認爲知識分子對人類有史以來知識之精華,都應有基本的瞭解。爲達到此目的,芝大爲大學生在四年內設計了四十二門課程。這又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稱爲「共同核心」(common core)課程,共廿一門,佔四年課程總數之一半,包括八大領域:一、人文學科;二、物理科學;三、社會科學;四、生物科學;五、外國語文;六、文明(civilization)研究;七、數學;八、藝術、音樂、戲劇(擇一)。在這些課程中,尤重經典之研讀。

芝大認爲大一、大二學生知識不足,也不完全瞭解自己的志趣,所以大一、大二不分系,全體學生必須讀完「共同核心」課程,使他們先了解自己志趣,如此在大三、大四,即可修習第二部分的廿一門專門學科課程。芝大這種「先博後約」的訓練,考慮有二:一、學生修習「共同核心」課程後,才具有思想深度與建設社會的能力;二、大學只提供基本知識,學生如想走專業領域,應該等到研究院,因此美國大學法、商、醫等學院,都是研究院。根據許多美國大學評鑑,名列前廿名的大學均屬私立大學,其大學學程設計與芝大大致相同。

相對而言,臺灣教育問題出在過早分系。在臺灣高中,高一課程相同,高二就分組,一進大學就分系;所以從高二到大學畢業這六年,學生彼此之間唸的學科天南地北。與美國相比,美國高中及大學七年,其中五年教育幾乎都屬於共同課程。在這種制度下,臺灣的大學畢業生,除了自己專業外,對其他領域幾乎一無所知。尤有甚者,這種知識的疏離,再加上畢業生進入社會各自從事不同工作,使得他們對於國家方向、社會發展及所謂人生的核心價值都難產生共識,個人認爲這是臺灣今天一片紛擾與亂象的最重要原因。

明年總統大選後,個人建議,總統應召集臺灣教育改革會議,集合對教育問題有深刻研究之中外學者及專家,對臺灣整體教育制度及內容作深入研究並提出改革方案,使臺灣教育將來能深具共同核心價值。這除可培育恢宏大度的國民,還可促進社會共識與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