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電影票價居高不下的背後邏輯

本報記者 倪兆中 北京報道

今年以來,接連幾個重要檔期的電影票房不理想,引發行業內外的反思與討論。而電影票價格上漲是重要話題之一。

回顧電影行業的發展歷程,電影票價格並非一直處於高位。曾經,在一些中小城市,普通2D電影票可能只需十幾元。而如今,價格已經普遍上漲到三十元甚至更高。

在大城市,電影票價格的漲幅更爲顯著。曾經四五十元可以觀看一場精彩的電影,現在普通場次的價格已經達到六七十元,而3D、IMAX等特殊影廳的票價更是突破百元。

悠渡影城都江堰店總經理劉安星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近年來電影票價格確實一直上漲,上漲原因一方面是電影發行價提高,另一方面是影院爲保證利潤擡高票價。“實際售價一般都會高於發行價,如果低於發行價,中間的差價則要由影院補齊。”

根據貓眼數據,2023年一場電影的平均票價達到了42.7元,這是自2017年以來的最高值,並且自2021年開始,票價連續三年上漲。

不僅如此,這種上漲趨勢在熱門檔期尤爲明顯。

例如2022年春節檔的平均票價高達52.8元,漲幅達到了8%。2023年春節檔電影平均票價爲52.3元,雖然比去年略有下降,但整體上仍然呈現出上漲的趨勢。

燈塔數據則顯示,2024年暑期檔電影平均票價40.9元,同比增長0.25%。2023年平均票價爲40.8元,2021年至2022年平均票價爲37.8元,2017年至2019年平均票價爲35元。

票價不斷上漲,讓不少觀衆十分懷念當初9.9元的電影票。事實上,電影票價的上漲受多種因素影響。跟當下觀衆關係最密切的,就是票務平臺的補貼減少。

在2015年前後,爲了搶佔市場份額,各大票務平臺推出了大量補貼,使得9.9元、19.9元的電影票一度盛行。然而,隨着市場格局的穩定,這些補貼逐漸減少,影院不得不自行承擔更多的運營成本,從而導致票價上漲。

電影票價格到底怎麼確定?一位專注於電影行業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每部電影都有一個最低發行價,影院在這個基礎上自主定價,跟片方或售票平臺關係不大。一般而言,經濟發達地區、商業繁華地區以及高檔影院的價格相對較高,條件一般的影院票價相對較低。

對於發行方來說,隨着電影製作技術的進步,尤其是3D、IMAX等特效的普及,製作成本顯著增加。此外,明星的高片酬、宣傳發行費用的上升等也會導致製作成本的增加,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到發行價上,製作成本上升發行價自然會提高。

此外,影院的運營成本不斷攀升,也促使影院提高票價。影院需要支付場地租金、員工工資、設備維護費用、水電費等各種開支,這些支出費用的上漲無疑增加了影院的運營成本。同時,影院還需要不斷更新設備,引進先進的放映技術和舒適的座椅,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除此之外,影院還面臨着更爲激烈的競爭壓力,不斷有新的電影院投入使用。

據國家電影專資辦的數據,2023年1到11月,全國新建影院數量共723家,每個月都有新的影院。同時,我國城市院線銀幕總數在2023年達到了86310塊,淨增銀幕數2312塊,連續五年保持增長態勢。

院線銀幕增加的同時,觀影人數並未成比例增加,甚至還出現了下降。僅以暑期檔爲例,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3年觀影總人數爲5.05億人次,今年觀影總人數爲2.85億人次,2023年場均人數爲14.6人次,今年場均人數爲7.4人次。

影院數量以及放映場次的增加,遭遇觀影人數的減少,意味着大量影院的放映場次上座率極低,不少影院爲維持運營,從而選擇提高票價。

票價過高顯然不利於提高觀衆的觀影意願,大量觀衆的吐槽就是例證,進而影響未來的觀影行爲。從長遠來看,電影票價的合理化將是電影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電影產業需要在提高觀影體驗和控制成本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實現產業的良性發展。

(編輯:吳婧 審覈:杜麗娟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