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消金“甩手”超大資產包:個貸不良市場規模劇增,“有價無市”處置難

近日,來自於捷信消金一個本金規模高達260億的資產包即將轉讓的消息,在個貸不良市場上不脛而走。接近捷信消金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稱,該不良資產轉讓包報價約爲20億元。若轉讓成功,將刷新個貸不良資產轉讓紀錄。據記者瞭解,該資產包其中一個接手方爲浙商資產。

個貸不良試點實施滿三年,市場規模逐漸壯大,2023年的批量轉讓業務成交規模達到965.3億元。截至2023年底,共有23家消金公司開設了不良貸款轉讓賬戶。業內人士認爲,個貸市場大幅攀升,但該業務成本高利潤低,處置並不容易。

捷信消金“甩手”不良資產包

業內人士向記者稱,該資產包報價約爲20億元,將不會在中國銀登中心掛牌。據記者瞭解,該資產包其中一個接手方爲浙商資產。

早在2021年,捷信消金轉讓過規模108億元的資產包給浙商資產,最終浙商資產拿到86億元的規模。到了2023年,浙商資產又定向獲得來自捷信金融的本息合計170億元的資產包。

作爲銀監會批准設立的首批四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之一,捷信消金也是中國首家外商獨資的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成立於2010年,2019年時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一度員工人數超過7萬人,全國設立近24萬個POS點,覆蓋300多個城市,一度爲國內行業內最大的消費金融公司。但近幾年公司經營業績下滑,資產規模也大幅縮水。

數據顯示,2016~2018年,捷信消金營業收入分別爲63.92億元、132.55億元、182.16億元;淨利潤分別錄得9.31億元、10.22億元、13.96億元。到了2020年,公司業績大幅下滑,營業收入爲112.32億元,同比下滑35%;淨利潤爲1.36億元,同比下跌88%。2020年時,公司總資產爲652.07億元,同比下滑38%。

受到業務規模收縮明顯影響,捷信消金業務發展、流動性出現問題。記者注意到,近年捷信消金頻頻上榜法院執行名單,2018年至今共計被執行約40次,執行金額過百萬。今年4月初,捷信消金又新增一則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爲3077元,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法院爲執行法院,案件號爲(2024)津0116執8696號。

營收利潤雙雙下滑,資產規模也大幅縮減,資金流短缺的捷信金融開始大筆處置不良資產。去年第三季度,捷信金融處置了144萬筆借款,涉及人數超126萬人。2023年三季度捷信金融170億元不良資產包的轉讓,亦成爲業內自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試點來最大的一筆,佔比超過當季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所有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的40%。

個貸不良資產規模攀升

事實上,不止捷信消金一家公司,截至2023年底,共有23家消金公司開設了不良貸款轉讓賬戶,包括捷信消金、中銀消金、中原消金、興業消金、海爾消金、中信消金、寧銀消金、杭銀消金、北銀消金、南銀法巴、尚誠消金、螞蟻消金、招聯消金等。

“消金公司不良資產規模激增主要是由於持卡人收入水平和還款能力下降,同時催收方人力和方式受限。”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信用卡逾期增加、不良率擡頭成爲普遍現象,消金公司作爲消費信貸的專業從業機構,不良資產規模大幅增加。

從2021年起,個貸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制度已實施三年。近三年,個貸不良資產成交規模大幅攀升。根據中國銀登中心披露的數據,2023年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成交規模爲965.3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了449.40%。

另一組數據也在見證行業的發展。根據中國銀登中心披露的《2023年四季度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統計》,2023年四季度,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公告掛牌業務規模爲752.9億元,同比增長327.78%,環比增幅爲52.66%;當季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公告掛牌的項目數量爲336單,較前一季度增長約一倍。

在2023年的不良貸款轉讓市場中,消金公司三季度涉及規模爲170.5億元,佔比爲43.6%,僅次於全國性股份制銀行174.1億元的業務規模;到了四季度,消金公司出讓12.9億元規模的個貸不良資產包,佔比爲2.2%。

到了2023年,從已披露2023年年報的上市商業銀行來看,個人不良貸款普遍較2022年呈現上升態勢。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工商銀行個人貸款不良資產規模達607.57億元,相較2022年增加了112.02億元,不良貸款率爲0.70%,同比走高0.1個百分點。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個人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爲591.76億元、570.94億元、498.75億元。

在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個貸不良餘額最多的是招商銀行,達443.46億元,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均超過200億元,浙商銀行2023年個人不良貸款餘額爲90.86億元。

銀行人士記者稱,整體上來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規模仍在增加,處置不良貸款也更爲迫切,仍有不少機構還未出讓手頭個貸不良資產包,“尋找優質的受讓方成爲銀行的當務之急。”

“有價無市”難在處置

儘管個貸不良資產的市場大幅增長,但不少從業者告訴記者,不少資產管理公司(以下建成“AMC”)仍執着於對公不良資產的處置。一位廣東地方AMC高管對記者說,對公不良資產市場已經很成熟,處置方式已形成一定規範,不過目前買對公不良資產的人變少了,而且投資方出價非常謹慎,不少機構纔開始慢慢考慮承接個貸不良資產。

“但個貸不良資產涉及主體較多,且數據龐大,處置起來較麻煩,相對而言風險和成本都高於對公不良資產,價格一直喊不上去。”來自江蘇地方AMC的從業者告訴記者。

畢馬威企業諮詢特殊資產業務合夥人胡雪梅認爲,個貸不良批量轉讓市場存在諸多難點痛點,“現有對公不良業務的管理模式不適用於數據量大、特徵分散的個貸不良業務;不可再次轉讓的規定對AMC自身清收能力和催收資源的掌握提出了挑戰……”

由此,胡雪梅提出,AMC想要進軍不良批量轉讓市場應要考慮以風險管理能力和數字化建設能力爲基礎,通過估值定價能力及清收處置能力進行價值挖掘,短期積累資源,中期理性收購科技賦能,長期數字驅動。

前述廣東地方AMC高管認爲,處置環節仍存在挑戰。“委託第三方機構清收是常用的處置方式,但實踐中催收週期較長,不同於對公不良資產,個貸不良資產存在單筆金額小、借款人較多、信息變更頻繁等特點,在人力和信息追蹤能力上,無形中給我們提出了挑戰。”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