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學術論壇舉行,業界探討傳統文化如何通過電影與觀衆共鳴

作者:影視風向標

11月2日下午,2023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金雞電影論壇·學術論壇在廈門舉行,饒曙光、皇甫宜川、張衛、趙衛防、王志敏、陳旭光、彭健、樑君健、霍廷霄、冉平、吳冠平、阿郎等知名電影學者、評論家和創作者圍繞“承傳統文化之源 展電影美學之新”的主題各抒己見,回顧中國電影美學的發展歷程,總結繁榮創作的經驗成就,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通過電影與觀衆共鳴。

本次學術論壇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廈門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承辦,分爲主題演講、年度關鍵詞、報告發布、圓桌對話和新書發佈五個環節。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代表中國電影家協會致辭。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劉冰出席論壇。論壇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當代電影》主編皇甫宜川主持。

■主題演講推動中國電影可持續繁榮發展五點建議

論壇第一個環節,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作了題爲《以文化自信推動中國電影可持續繁榮發展》的主題演講。他充分肯定了中國電影在新時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認爲要想推動電影產業可持續繁榮發展,首先要解決市場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幫助腰部電影和小成本電影,實現市場結構的平衡和良性循環。

其次,他強調了電影製片業的重要性。製片業的強大可以保證電影創作的質量和數量,是電影產業整體發展的基礎。向製片傾斜,做大做強制片業,是推動電影可持續繁榮發展的關鍵策略。

第三,他認爲規範運作、扶持新力量的涌現是推動電影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第四,要積極引導觀衆的消費行爲,推動更多觀衆走進電影院,培養觀衆的高品質電影審美和消費習慣有助於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電影評價體系的改進。擺脫單純以票房論英雄的思維,更加全面、多角度地評價電影創作和電影行業的價值,提升電影的綜合評價能力。

■年度關鍵詞傳統文化爲國產電影敘事提供無限資源

在年度關鍵詞環節,趙衛防、王志敏和陳旭光三位電影學者先後圍繞着“傳統文化”、“人工智能”和“文化創新”三個關鍵詞發表了各自深思熟慮後的精闢見解。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趙衛防的發言以《傳統文化:中國電影敘事的創新資源》爲題,他分析認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光的照耀下,新時代以來國產電影敘事實現全面提升,2023年春節檔和暑期檔電影中更爲顯現。

他從“新主流大片”的敘事提升、現實題材影片的敘事提升和其他影片的敘事提升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認爲這些影片沿襲中國電影戲劇性敘事傳統,利用懸疑敘事和共情表達等進行創新。這種戲劇性敘事諳合數千年來中國觀衆樂於聽故事的接受習慣,也是中國文學、戲曲、國畫等中國傳統藝術對傳奇敘事的訴求。

2023年國產電影營造敘事張力的主要手段便是“真相的多次反轉”。《滿江紅》以12次反轉來產生巨大的劇情張力。《封神第一部》《長安三萬裡》等影片也是在戲劇性敘事結構的基礎上,以懸疑敘事來建構劇情張力。

趙衛防認爲,敘事提升是中國電影藝術的進步,是中國電影傳統敘事在創新基礎上的迴歸,是當下中國電影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一次對接,也是傳統文化在當代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具體實踐。中華傳統文化爲國產電影敘事創新提供了無限的資源。

從人工智能到文化創新,想象力是關鍵

“人工智能”是2023年電影行業的年度學術熱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志敏圍繞着這一關鍵詞作了題爲《人工智能:AI技術的電影美學應用場景與前景》的發言。

他認爲,AI技術的電影美學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決定AI技術發展和應用水平的四個方面分別爲:算力底座開發、模型算法優化、傳輸平臺搭建、雲端數據處理。AI技術電影美學的應用途徑則有間斷式有限應用實踐場景和全流程無限應用實驗場景。

他在發言中透露,語言驅動的《人工智能無限電影》(2021)使用的操作系統是GPT2。全虛擬製作的9分鐘短片《誕辰》(2022),全AI逐幀生成12分鐘短片《冰霜》(2023)使用了DALL-E2、D-ID和MJ。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大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陳旭光的發言題目是《文化創新:想象力消費與中國電影的美學表達》。他認爲,近幾年,科幻、玄幻、魔幻、影遊融合類電影的崛起成爲中國電影現實主義、新主流電影等之外的重要現象和熱點話題之一。這類電影作品有一個共性特點——偏重超越性的想像力美學追求。

他着重談了互聯網時代電影的“想象力消費”。什麼是想象力消費?指受衆對充滿想象力的且具有超越性、虛擬現實趨向的一類影視作品的藝術欣賞、文化消費、經濟消費和意識形態再生產。他分析了想象力消費的三個層次,並從文化創新的角度,分析了科幻電影的中國想象。

陳旭光認爲,《流浪地球》是一部體現中華民族集體想象、民族無意識,轉化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電影。匯聚了時代熱點話題,是“中國夢”的隱喻性、轉喻性表達。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視覺系統是當代、殷商文化、宋元明這三個時期之間的多重對話,這是對歷史、文化的想像,也是一種對神話、歷史、文化的“想象力消費”。

想象力將成爲文化發展,產業推進的重要動力和創意力。“想象力消費”將成爲一種重要的藝術表達、文化消費和國民經濟消費。

■圓桌對話如何在電影創作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在圓桌對話環節,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擔任主持人,與霍廷霄、冉平、吳冠平和阿郎等知名電影創作者、學者和評論人,圍繞着如何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電影、時代主流、觀衆和世界的聯繫各抒己見。

作家、《封神第一部》《畫皮2》編劇冉平說:“AI雖然已經能寫劇本,但我堅信想象力和情感是不可取代的。近些年來,很多年輕人開始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我覺得可能是一個趨勢。他們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往往希望在電影中尋找答案。”

“所以在創作時我首先要將古典傳統作品重新塑造,採取新的方式傳達給青少年觀衆,對他們的困惑和問題給予迴應,這是對創作者的最大挑戰。我們必須要找到與他們共情的地方。比如做《封神》時,剛出了初稿,就請來年輕人來看。”

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表示,他從電影學院畢業後拍了30多部電影,尤其是2000年後和張藝謀導演拍了幾部中國式商業大片。“藝謀導演拍《英雄》時第一場戲劇本里寫的是酒館,但導演認爲《臥虎藏龍》裡第一場戲也是酒館,後來我經過反覆思考,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用在影片場景中。”

霍廷霄透露,他在電影創作時探索了很多如何在電影場景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比如電影《十面埋伏》中以敦煌壁畫的配色爲靈感,融入了中國傳統壁畫的藝術。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教授吳冠平認爲,北京電影學院的藝術傳統和整個中國電影是一脈相承的,目前學術界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電影的研究文章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影像轉化的新進展主要有三點,包括美學的古典形式特色、敘事的時代共振精神等。

影評人、《看電影》雜誌主編阿郎在回答主持人“怎樣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年輕人的關係”的問題時,以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現象舉例說明:

“《看電影》雜誌被歸類於傳統媒體,曾遇到如何與新媒體讀者融合的困惑。我們曾在心裡暗自給讀者分類:《看電影》雜誌的讀者應該是資深影迷,《看電影》微博的讀者應該是資歷淺的年輕讀者。奇怪的是不少我們微博的年輕讀者通過微博發現了《看電影》雜誌的價值和一些中國經典老電影的價值,比如《小城之春》。我因此反思原來的分類是否包含了對年輕讀者的輕視。”

其實,如今不少中國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是感興趣的,融入了傳統文化的電影對他們也是有吸引力的。

■報告發布三份電影投融資和人工智能研究報告發布

當天論壇的“報告發布”環節上,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黨委委員、研究員彭健發佈了《2012-2022 中國電影產業投融資觀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文創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樑君健發佈了《2023中國電影投融資報告》。

華爲技術有限公司音視頻產業發展總監張凱發佈了《AIGC人工智能與電影發展研究報告》。

■新書發佈《2022 中國電影金雞獎藝術評鑑》重磅出版

論壇最後的“新書發佈”環節,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劉冰上臺壓軸發佈了《2022 中國電影金雞獎藝術評鑑》一書,該書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組織編撰。

【影視風向標】由資深媒體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文藝評論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胡建禮主編。涵蓋微信公衆號、人民號、微博、百家號、企鵝號、新浪、本站、搜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大魚號等自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