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車,也崩了

新聞也好,傳言也罷,有時候連起來看纔有意思。

本週,保時捷旗下絕對的銷量擔當Macan(參數丨圖片),被爆在華終端指導價跌破40萬元大關。消息一出,迅速衝上了熱搜。

但很快,便迎來了官方的闢謠。奈何,翻看數據,今年1-9月保時捷位於中國市場的交付量僅爲4.33萬輛,同比下滑幅度接近30%。

頹勢,明晃晃的擺在那裡。

由此轉換視角,同樣就在本週,大衆工會主席Daniela Cavallo在德國沃爾夫斯堡演講時表示,“我們計劃關閉至少三家本土,裁員數萬名,並且縮減歐洲剩餘工廠的規模。”與此同時,她還補充道:“我們將對於全體員工降薪10%。”

進一步瞭解後得知,大衆在德國擁有30萬名員工,未來將有兩輪的薪資“凍結”,因此2025年和2026年不會上調薪資。鐵腕的動作背後,一方面的確體現出這家汽車巨頭斷臂求存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在變相佐證其目前的窘境。

至於最大的癥結在哪?答案已經十分清晰。如果說長久以來,中國車市都是大衆頗爲倚重的板塊,那麼眼下這頭“利潤奶牛”無疑出現了大麻煩。

而之所以花費較大篇幅,闡述以上兩部分內容的根本原因,是想要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亦如保時捷、大衆般的強勢合資品牌,礙於競爭的愈發激烈,以及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的水土不服,在華遭遇重重圍攻後都可謂困難不斷,更不要說剩下諸多本就抗風險能力較弱的選手。”

失速與掙扎,漸漸成爲了衆生相。

也恰恰基於這樣的背景,接下來將聚焦一組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成績單,作爲另一維度的論據——進口車板塊。

具體來看,按照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的統計,9月新車進口量爲5.5萬輛,同比下滑20%,環比下滑27%,是近期少見的大幅度暴跌,尤其考慮到“金九”的緣故。

而今年1-9月,國內新車進口累計量爲53萬輛,同比微跌4%,持續3年呈負增長。

國家層面,9月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德國、日本、美國,進口量分別爲2.17萬輛、1.10萬輛、0.96萬輛,後兩者分別下滑52%、27%。

相比之下,前者實現了17%的上漲。而斯洛伐克、英國、瑞典、墨西哥、匈牙利、奧地利、泰國,則分別排在榜單的第四位至第十位。

而今年1-9月,日本以15.81萬輛的進口量佔據第一位,並實現13%的同比增長。德國以15.05萬輛的進口量位於次席,但跌幅卻有16%。

美國則以8.67萬輛的進口量屈居第三,跌幅爲5%。而斯洛伐克、英國、瑞典、奧地利、匈牙利、墨西哥、韓國,則分別排在榜單的第四位至第十位。

當然,衆所周知,對於在華新車進口量貢獻最大的,肯定主要集中在豪華車與超豪華車。

如果按照品牌劃分,9月排名前三位的是雷克薩斯、奔馳、寶馬,分別爲1.52萬輛、1.19萬輛、0.51萬輛,同比跌幅10%、70%、24%。

而保時捷、路虎、奧迪、沃爾沃、MINI、捷豹、英菲尼迪則位於第四位至第十位。

今年1-9月,雷克薩斯繼續沒有懸念的拿下了進口車銷冠,成績爲13.29萬輛,並且令人意外的是還出現了9%的增長。

寶馬、奔馳位於第二位、第三位,成績爲10.97萬輛、10.00萬輛,同比跌幅達到21%、28%。

位於第四位、第五位的保時捷、奧迪,同樣以4.04萬輛、3.98萬輛的成績,出現了33%、13%的同比跌幅。而路虎、沃爾沃、MINI、捷豹、英菲尼迪則位於榜單的後五位。

反觀超豪華車,雖然整體基數不大,但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雪崩”。9月,總體進口量僅爲471輛,同比跌幅達到47%。

具體品牌層面,賓利排名第一位,售出229輛,同比下滑7%。

法拉利、蘭博基尼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售出77輛、49輛,同比下滑21%、20%。而勞斯萊斯、瑪莎拉蒂、阿斯頓馬丁、邁凱倫,9月售出45輛、38輛、26輛、7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9月超豪華車累計進口量爲4,762輛,同比下滑幅度更是達到了60%。作爲參考,2023年甚至出現了9%的同比增長。而該細分市場的現狀,直接反映出了高端消費羣體的不斷萎縮,“大家都沒錢了,或者有錢也不花了。”

至於整個進口車在華的處境,完全能夠用今天文章標題的後半段形容。

“崩了”的背後,除了與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息息相關,更大的原因還是由於越來越多的潛在客戶開始轉移陣地,把目光聚焦在了國產新貴身上,過去那種瘋狂崇拜的情愫慢慢消失。

就舉一個簡簡單單的小例子,問界M9售價46.98萬元起,在華爲耀眼光環的襯托下,自今年4月國內零售銷量分別達到了誇張的15,139輛、16,462輛、17,151輛、16,955輛、15,207輛。

不禁試問,究竟動了誰的蛋糕?

可以肯定的是,以雷克薩斯、奔馳、寶馬、奧迪、保時捷爲首的豪華品牌們,紛紛正在立正捱打,進口車業務尤其受到了愈發嚴重的衝擊。況且,要知道,問界還只是野心勃勃進攻梯隊中的一員。

接下來,形勢只會更加嚴峻,“崩了”或將成爲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