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爆了!

作者:老古

每年一到雙十一,各種關於電商領域的輿論就會跳出來。

一個流傳以久的觀點,又在此刻引發的網絡輿論的爭論。

“電商興起導致實體店鋪倒閉,讓實體經濟隕落”的觀點又在各種評論區大量出現,不僅如此,李佳琦被京東和小楊哥吐槽控價、甚至被指控爲在搞“二選一”壟斷。

不斷處於輿論風波的李佳琦,又一次被推上了熱搜。

很多人缺乏對這類輿論本質的瞭解,容易跟風、容易被各種輿論裹挾而成爲某一部分人的工具和手段。如果我們剝開這一類輿論的所有外包裝,就能看清這些輿論的源頭到底是什麼。

雙十一活動前後之所以出現這種輿論,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就源於商家們對市場的激烈競爭。

作爲年度購物大戲,甚至也是年終業績考覈的最重要的一環,所有的商家,都得傾盡全力爭奪這一市場,對競爭對手的吐槽和攻擊,不過是在競爭壓力下的一些反應。

中國也有無數實體商家從業者,高達幾千萬人,這些人也會驅動所謂“電商幹倒實體店”的輿論反覆出現。

歸根結底,呈現在大衆面前的,並非是行業之爭,而是那些在市場中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商家們,對另一羣在市場中獲得優勢地位商家們的輿論攻擊。

這種現象,你在商場隨處可見,手機廠商之間相互攻擊,汽車廠商之間相互攻擊,爲了爭奪市場,在輿論上造勢,是商家的常用手段。

只不過,有一些輿論已經超過了商業的範疇,不再是用產品質量、品牌形象、價格誰更優這些輿論造勢了,而是開始使用一些反智、反市場的言論進行攻擊。

而這一類的言論,與對品質、價格的輿論攻擊有着本質的不同,因爲,這些輿論有強烈的外部性,當無數民衆轉而跟隨這些錯誤的輿論時,就有可能推動一些過渡的市場干預行動。

很顯然,作爲競爭的一方,他們心裡是樂見這種結果的,我在商場上幹不掉你,我就發動輿論來幹掉你,這種行爲本身是非常卑劣的市場行徑。

那麼,大衆之所以會跟隨這種輿論,是因爲他們陷入了單一身份謬誤的陷阱。

什麼是單一身份謬誤呢?

就是人往往基於自己的某一個身份的利益出發主張某種觀點,但卻忽視了自己另一個身份的利益。

所有的人幾乎都同時具備兩種身份,第一種叫供給者,也就是你是一個出售者,你是老闆,那你在向消費者出售商品,你是普通打工者,那你在向老闆出售勞動力;但同時,你還是一個消費者,因爲你不是打工機器,你還要買房、買車、教育小孩,需要到市場上進行消費。

那麼當你從不同的身份出發時,你會發現你有不同的利益。

如果你是一個供給者,你當然希望競爭者越少越好。

當你是一個消費者,你當然希望給你提供消費品的人越多越好,這樣,他們之間產生競爭,必定壓低商品的價格。

開網店的商家會說實體店是落後的商業模式,而實體店的商家又會建議國家打擊電商。

然而,最爲普遍的利益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消費者的利益。每一個人如果以供給者身份,他們之間的利益,有可能是衝突的,但是,作爲消費者的利益,所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是和諧的,是不可能有衝突的。

有誰會嫌物價低呢?有誰會主動希望擡高物價呢?

亞當斯密說:“在任何國家,人民大衆的利益總在於而且必然在於,向售價最便宜的人購買他們所 需要的各種物品。”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甚至每一個普通人每天就按着這一法則安排自己的生活。

但人們卻總在那些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在輿論上參與了這些反電商的、反智輿論,使得這樣簡單的道理,成爲了一種稀缺的知識。

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不是供給者之間的競爭,而是消費者主權。

生活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作爲供給者身份,往往是比較痛苦的,因爲他時刻面臨着競爭。哪怕你是一個普通勞動者,你也有競爭對手,那就是另一羣勞動者,你在找工作時,本質上是進行過競價的,你要價八千,對方和你能力一樣,要價七千,對方就能獲得崗位。

如果你找不到工作,你就必須降價。之所以,大家對競爭存在厭惡感,害怕卷,就是因爲競爭會給人帶來壓力。

但是這種競爭來源於哪裡?是來源於老闆黑心嗎?想多剋扣員工的薪水嗎?當然不是,這種競爭是由每一個人的消費者身份帶來的。

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消費者都渴望用有限的貨幣買到更多的商品,你的價格高了、成本高了,效率低了,那麼消費者就馬上棄你而去。

消費者用手中的鈔票進行投票,他們在選擇哪一種商家能在市場當中生存,能爲他們提供服務。

老闆們要在市場中活下去,他就必須聽命於消費者的指揮,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產品質量,並降低價格。

因此,他也會在勞動力市場挑選性價比最高的勞動力,這是競爭的根本性來源。

電商業的崛起,是消費者用鈔票選出來的,是作爲消費者身份的每一個人,他們拋棄了實體店、他們擁抱了電商。

而電商產業鏈依託於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不斷提升效率,使得物價越來越低,一件六公斤重的洗衣液從河北發到廣州、送到你家門口,包郵價格才9.9元。

這種價格是整個產業鏈效率提升的結果,他爲消費者節省了大量的金錢,使得有限的資金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同時還能保證質量,因爲質量不符合你要求,甚至可以免費退貨。

這樣的服務、這樣的價格,是實體店比不了的。

那些天天罵電商毀了實體店的人,他們也一定會在網上購物,一件同樣的商品,如果網上賣五塊,實體店賣十塊,他堅持到實體店買,那不是傻嗎?

他們自己作爲消費者的一員,也在以消費者的身份,摧毀線下工業製成品的實體店銷售業務。

他們如果真的同情實體店,就應該寧願貴、寧願不能退貨,也要去電商買東西,只有這樣,他們所聲稱的要保護實體店的目的才能達到,但他們會這麼做嗎?不會。

消費者對產品價格下降、對服務品質的要求,纔是電商崛起的原因,把商場理解爲戰場是不對的,因爲電商沒有攻擊實體店,是消費者通過鈔票選擇,淘汰了大量的實體店。

更爲廣泛的謬誤,就是電商增加了失業人口,而這更是一個荒唐的結論。

這一類問題,是最爲常見的謬誤。

如果電商會增加失業人口,那挖掘機也會。本來一人一鐵鍬挖的河道,可以要幾百人幹這個活,結果,挖掘機一個人就把活幹掉了。

而在汽車剛剛出現時,就有無數的馬車伕們跳出來說,不應該允許汽車出現,否則我們這麼多趕車的人怎麼辦?

這種呼籲還真的變成了政策。

1865年,英國人最早發明了汽車,汽車剛出來的時候,首先去砸汽車的全是馬車伕,那時候的馬車伕還是很體面的工作,是社會的中等收入羣體,他們覺得汽車出來會把自己的活給砸了,於是不停的到處鬧事,還去政府議會抗議。

最後英國政府迫於壓力出臺了一道紅旗法案,要求每一輛汽車必須有三個人操作,得有一個人在五十米前拿一個紅旗引道,而且汽車速度不能超過馬車,如果汽車的速度超過了馬車,汽車的牌照將會被吊銷。

英國本來是汽車工業的始祖,也擁有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是正是這三十年的紅旗法案阻礙了英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被後來的德國、法國和美國追上,直到現在,英國的汽車工業都發展得不好。

那麼,技術進步、先進的商業模式、更高效率的賣貨方式,會不會製造失業呢?

僅僅從當下這一刻,是會製造失業的,但是,只要拉長一點點時間來看,根本不存在這一問題。

今天中國繁榮的服務業怎麼來的?就是因爲工業製成品的物價越來越低,人們纔有更多的餘錢去消費服務業。

人們選擇了更高效率更低價格的電商,就能節省工業品開支,增加服務業開支,由此,他們增加了需求的能力,而服務業又創造了大量的就業。

我們倒過來想想。我們的社會本來是有推土機的,現在不用推土機,改用勺子挖土,那我們的社會是會變得更富裕,還是更貧困?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提前20年退休,那整個社會是會更富裕,還是更貧困呢?毫無疑問,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會一落千丈。

著名經濟學家巴斯夏還曾經用反諷的方式寫過一篇文章《蠟燭製造商關於禁止太陽光線的陳情書》。這篇文章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以後,蠟燭工人的工作減少了,因此蠟燭商希望國會議員禁止大家使用陽光。確實,如果大家都儘量採用陽光,蠟燭工人的工作就會減少。但實際上,蠟燭工人不會永遠失業,不會永遠找不到工作,他們可以從事別的工作。問題是,別的工作是什麼呢?沒有人能夠說出來,這得靠想象。

我們現在的很多工作,在一百年前,是無數人都想象不出來的。但是,每一次效率革命,都讓所有的消費者受益了,從而推動了社會總體財富的增長。

即使你的收入沒有漲,但物價下降了,你的實質生活水平就提高了。

這些基本的常識,都是幾百年來經濟學家們反覆講過的道理了,之所以依然在成爲輿論的主題,是因爲經濟學常識未被普及,更多的原因是——那些商家們競爭不過後就使用齷齪手段,試圖利用大衆的錯誤觀念,幫助他們用非正常手段消滅對手。

如果他們成功了,誰是損失者?所有的消費者。

油價高好還是油價低好,40寸的電視機賣一萬好還是賣一千好,汽車賣五十萬好,還是賣五萬好,這是每一個消費者都會明白的道理。

價格的降低,永遠來自於企業努力擴大生產追求利潤的結果,只有不斷髮展,才能投資更多的設備、形成更大的規模,最終讓產品價格不斷下降,他的銷售規模才能擴大。

電商興起有沒有破壞中國經濟,這樣的話題,和汽車、人工智能、挖掘機的發展有沒有破壞經濟一樣,是無聊且反智的。

但願這樣的反智輿論,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