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連臺積電都招架不住 失控環評拖垮臺

圖、文/今週刊

實施23年的《環境影響評估法》長久以來,在「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這套規則下,被迫在「環評大會」這個競技場裡,鬥得你死我活。這套環評制度,沒保護到環境,也沒顧到經濟發展,環保份子指責環評是開發方的橡皮圖章,是破壞環境的幫兇;而大企業指環評是投資絆腳石,不斷揚言出走臺灣

關鍵在於,制定於臺灣經濟高速發展年代的環評法,是爲了防止快速開發帶來的環境破壞,它讓環評從原本「評估」的機制,成爲「審查」的機關,因此臺灣所有大型開發案的「生殺大權」,不是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而是環評委員會。

臺積電也招架不住的環評

引爆問題的,是一滴水可以用3.5次的環保模範生臺積電。今年三月,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被問到,會不會在美國設廠?張忠謀一句的「I don’t rule it out.(我不排除)」像炸彈般震撼產業界;同時間,又有媒體報導,臺積電考慮美國設廠,主因南科路竹基地環評完成時間恐怕未能配合需求,「環評把企業趕出臺灣」的言論再度發酵。

關鍵就在臺積電曾在「中科管理局臺中大肚山擴建案」的環評戰役裡,被戰得遍體鱗傷。

2012年6月,經建會(現國發會)通過國科會(現科技部)的擴建計劃案,讓臺積電在此設廠,卻因各種因素和質疑一拖再拖,共歷經一年半才終於過關,但臺積電的危機還沒有解除,環團認爲污染物評估的過程有瑕疵,提出訴願聲請「停止執行」;另外護樹團體發動遊行抗議臺積電砍樹

「臺積電已經是國際間的環保模範,」前工研院知識經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觀察。當臺積電都可以被鬥成這樣,哪些企業還敢踏進這個死亡鬥技場一步?

委會有權無責 兼職委員決定千億投資案缺少互信的討論 戰爭沒完沒了

「否決權是整個環評制度最大的問題。」環評委員、淡江大學經濟學教授廖惠珠說。她觀察,「因爲這把『尚方寶劍』,環團就有無限的期待,期待環委會否決開發案。」

舉例,「例如臺積電中科案,我們沒有否決,環團就覺得我們該而擋不擋;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企業也覺得爲什麼環評都在拖,遲遲不下決策。」

到底這些環評委員是誰?環委會由21個人組成,包括14名各領域專家學者、7名政府官員代表,全部都是兼職。他們每次開會只領最高2千元的出席費,但決定的,卻是動輒千億元的投資開發案。

(閱讀全文…)本文爲精采摘要,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076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礦災區蓋屋 趙藤雄是怎麼闖過環評? 擋亞泥削山 竟是等到齊柏林最後一嘆 曾以肉身怪手社運出身的她直搗北農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