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 貴在慢讀

史學作家史景遷恢弘客觀的中國史,幾十年來持續被閱讀。(本報資料照片)

馬奎斯的經典名著《百年孤寂》自首刷迄今,已銷售超過5000萬冊。(美聯社)

《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時報出版)

閱讀在當代爲我們帶來什麼?這時代什麼是經典?資深出版人認爲經典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被取代,也許閱讀形態會隨着不同世代的習慣而改變,但經典仍能在不同時代被重新詮釋,且透過慢讀而跨越時空激起靈光。

時報出版總編輯胡金倫指出:「若說經典會改變,那要先問經典在當代的定義是好?偉大?或暢銷?」在他看來各種類型的著作都會流傳經典,而所謂的經典必然是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被取代的作品。

胡金倫認爲,每個時代都會有經典書單,這些所謂的「經典」總是能透過不同的傳播、詮釋而與當代產生共鳴。「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對年輕讀者而言可能有點陌生了,但像敏隆講堂的《百年孤寂》十講,透過詹宏志、詹偉雄、焦元溥、羅智成等10位說書人的詮釋,仍然能從這個時代挖掘這部經典小說的共鳴處。」

如《百年孤寂》這樣的小說,自1967年首刷上市迄今,總銷售已超過5000萬冊,涵蓋46種不同語言,是數以千萬人認識哥倫比亞、拉丁美洲和西語文明的開始。馬奎斯使用的「魔幻寫實」文學手法,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閱讀況味。胡金倫指出,史學類書而言,史景遷以政治爲經、經濟爲緯,織造出恢弘且客觀的中國史,在臺灣自1993年首度出版以來也已經過了幾十年仍持續被閱讀。

「就像唐詩、宋詞到今日仍無可取代;就像不會有第二個馬奎斯、張愛玲。」胡金倫指出,經典作品在不同時代的地位依舊無可取代,一如紙本閱讀雖日益稀缺,改變的只會是不同的呈現與詮釋方式,也因此時報推出「愛經典」書系,包括有狄更斯的《遠大前程》、三島由紀夫的《潮騷》、《沙丘》作者威爾斯的《隱形人》等,以當代角度詮釋不同歷程的生命視野。

以匠人精神看待「編輯」這門技藝的掃葉工房主持人傅月庵則認爲,也許對不同世代而言,閱讀的習慣確實不同,但不論電子閱讀或紙本閱讀,「線性閱讀仍是基本功」。他也指出,對於知識的消化進而成爲自己的思考與靈感,慢讀是關鍵,「過去駱以軍會一字一句抄書,抄書便是一種緩慢閱讀的過程,記憶也許會漸漸消散淡忘,但所理解的思想不會忘,且能跨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