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AI概念股飆漲 是泡沫嗎?

AI族羣拉回,臺股31日收盤下跌147.5點,指數跌破五日線。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外瀰漫着一股既興奮又怕受傷害的氣氛,投資機構及股民目光,已經從先前的5G、防疫、航運、觀光、電動車、第三類半導體,開始轉移到人工智慧AI相關的概念股。

近兩個月,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董事長蘇姿豐,兩位成功的臺籍企業家相繼訪問臺灣,引起產業與股市的廣大回響,二人旋風式的訪問,除了爲兩家國際企業供應鏈固樁,臺灣股市AI概念股更是開始一路飆漲。

所謂AI概念股,典型的代表,國外有微軟、Google、IBM、亞馬遜、輝達(NVIDIA)、超微(AMD),國內則可以廣達、緯創資通、英業達、和碩等爲代表,其中有些股價飆漲到本益比接近100倍,逼得緯創主要經理人出來呼籲投資者千萬要冷靜。

以廣達爲例,從今年1月的70多元,漲到240元左右,同樣的公司,業務及產品沒有改變,半年內股價漲了三倍多,董事長林百里更成爲臺灣的新首富。同樣的,緯創資通從今年1月的股價31元,半年後漲到140元左右。同屬電子五哥的英業達也漲了將近三倍。

或許會有投資者說:輝達在2018年12月的股價是32美元,但今年7月股價已達467美元,四年半漲了將近15倍。然而輝達是個科技研發公司,但臺灣的電子五哥則是代工製造業,兩者之間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現在大家最關心的焦點是:這一波股價的飆漲,會不會又是一個科技泡沫?

從基本面上剖析,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熟到可以廣泛地被應用在許多領域,除了大家注意的ChatGPT外,影像辨識、智慧交通、智慧家庭、自動駕駛汽車、投資分析,都已經有長足的發展,確實發揮相當的價值,甚至可以做得比資深領域專家還要精準。

但是我們也需要了解,任何一種科技的應用,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反覆淬鍊,既需要有方便的工具與平臺,也需要逐漸的被消費者所習慣,而消費者對於創新的接受與被訓練,需要很長的時間。

網際網路迄今已經被廣泛應用近30年,手機也有25年以上的歷史,依此推論,人工智慧應用的廣泛普及,可能至少還需要20年。

許多人擔心AI的普及會不會造成大量白領的失業,這個議題莫衷一是。

樂觀的人認爲,人工智慧將創造更多的專業機會,並且可以加速人類學習速度,讓文明更加進步;悲觀的人則認爲:AI不只將造成大量失業,更會擴大貧富差距,造成法律真空,讓擁有最先進AI工具的極少數人爲所欲爲,累積大量財富,並繼續擴大其對社會的控制力。

其實這種矛盾的爭辯,我們並不陌生,因爲它曾出現在網際網路、社羣媒體、智慧型手機推出的時期。最終的結果,社會並未失序,但的確翻轉了某些人的社經地位,並且擴大貧富的差距。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仍然將翻轉若干個人或企業的命運,善用者可以擴大競爭力與累積財富,成爲社會甚至世界的主宰者。

臺灣做爲世界半導體及資通訊產品代工大國,當然在這場賽局中,會是得利的一方。惟夜郎千萬不可自大,不要認爲自己可獨立完成這等艱鉅之人類文明轉型。相反的,我們應該與美、日、中、韓等國密切分工合作,共同見證這段歷史演進的過程。

股市是產業的櫥窗,投資者在適當的時機,選擇適當的對象,必可獲得歷史的紅利,但千萬不可盲目追高,存有僥倖心態,因爲AI應用的發展仍然是漫長的歷程,現在的當紅炸子雞,如果決策錯誤,或是更強的競爭者出現,未來可能一夜陰溝翻船,成了大衆棄之如敝屣的魯蛇壁紙。

總之,投資有賺有賠,唯有能洞悉科技發展與市場脈動、依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配置投資組合、設定停損停利點,方可駛得萬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