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多管齊下 力挺文化內容產業

臺灣爲AI人工智慧的重要基地。(路透)

根據PwC「臺灣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全球娛樂產業正處於快速擴展時期,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8兆美元。虛擬實境(VR)及行動擴增實境(AR)、電影、OTT影音是成長最快的領域,佔據市場近四成的比重。這充分顯示產業的未來龐大潛力,臺灣應該在這股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

臺灣過往的文化內容產業面臨着結構不完整、生態系統破碎等嚴峻挑戰。爲了促進產業生態的健全發展,當時的文化部長鄭麗君積極推動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五年來,文策院在促進臺灣文化內容產業從初創階段向成熟階段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範圍涵蓋十大領域:影視、動畫、漫畫、遊戲、出版、流行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時尚設計、文化科技。

面對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帶來的挑戰,文策院積極推動國際合作,透過跨國資源整合來提升臺灣文化內容的全球影響力。與歐美、亞洲許多國家負責產業發展的中介組織共同合作,擴展臺灣文化內容在全球的知名度。近期還成功建立對日本市場開發的專業橋樑,透過臺日合作的動畫製作委員會爲臺灣創作者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支持。

自成立以來,文策院逐年取得具體成績,像是2023年即通過60件投資案,不僅提供資金,還包括專業市場行銷和技術支持,使臺灣文化產業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步。此外,文策院積極推動市場導向的內容製作,透過原生文化內容智慧財產的開發和創新科技的應用,培育具有商業價值的文化產品。近期積極與智崴、英業達、雙融域合作,亦開啓文化科技內容的新商業模式,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商業價值。

最爲重要的是,文策院透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投資抵減稅負優惠及國發基金的投資,成功引導了大量民間資金進入文化產業。從2020年至2023年,國發基金及帶動民間投資的總投資額達74.9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民間資金的進入,使得更多創業者和企業有機會參與到文化創意的浪潮中,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多元化和國際化。

臺灣作爲AI人工智慧的重要基地,應透過多種方式持續擴大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使其成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AI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無論是內容創作還是市場分析,都將大幅提升產業效能和競爭力。例如,利用生成式AI技術進行電影腳本的創作和市場趨勢的預測,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將會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首先,應深化公私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支持機制。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的年均成長率可達到7%,這顯示產業具有巨大潛力和投資價值。政府可以透過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政策,鼓勵企業增加對文化領域的投資,尤其是在技術創新和跨國合作方面。同時,應推動金融機構與文化產業的更緊密合作,設立專門貸款或投資計劃,支持中小型文化企業向創新和國際發展邁進。

其次,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例如結合AR/VR技術的文創產品,其市場需求成長率達到15%,遠高於傳統文化產品。

因此,鼓勵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開發出新型的文化科技產品,進一步擴展產業的發展空間。再者,多元化人才培養也是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商業思維的專業人才,不僅需要強化學校的跨領域教學資源,也需要產業界更積極投入。

預測未來五年內,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的年均成長率有望超過10%,這不僅將帶動經濟成長,擴大對產業的支持,更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臺灣擁有豐富文化資源和創意潛力,透過多方面的資源挹注和政策持續支持,相信文化內容產業會有更加蓬勃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