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方位丨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
經濟新方位
原標題: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
人民日報記者 祁嘉潤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
國家統計局7月12日發佈數據顯示:今年夏糧產量2996億斤,比上年增加72.5億斤,同比增長2.5%。夏糧獲得豐收,爲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紮實基礎。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95%,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新時代,糧食生產成績得來不易,農業農村改革步履穩健。
“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於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
“洪範八政,食爲政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爲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全面部署、系統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一些長期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逐步得到破解,農村社會生產力不斷解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
眼下,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45萬餘畝秋糧長勢良好。
76歲的村民嚴宏昌已把土地交給兒孫打理,但依然每天要去地裡轉轉。40多年前,嚴宏昌和鄉親們按下紅手印,搞起“大包乾”;2015年,他又領到安徽省首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土地就是我的根!確權頒證讓家底看得見、摸得着。”嚴宏昌的話,道出億萬農民的心聲。
2016年4月,農村改革座談會在小崗村召開。
“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開啓的。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要抓緊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爲深化農村改革指明方向。總書記強調:“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爲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並行。”這是農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創新。
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
從“紅手印”到“紅證書”,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土地承包權權能不斷豐富,土地的活力被不斷激發。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土地承包關係進一步穩定。
盛夏時節,黑龍江寧安市上官地村,種糧大戶梁麗賢正遙控無人機爲稻田噴藥除草。“‘再延長三十年’,讓人心安啊!”梁麗賢去年流轉了12垧稻田,今年又擴種了2垧。
目前,全國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已超5.7億畝。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有了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
“以解決好地怎麼種爲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7月,河南浚縣杜行村,麥收後不久的農田一片翠綠,複合播種的玉米大豆生機勃勃。
“今夏麥收,畝產比去年高了150多斤,重要原因是用了水肥一體化滴灌。”種糧大戶胡開增說,真金白銀的政策是他嘗試良機良法的底氣,“鋪設滴灌每畝補貼150元,種糧補貼還有150元到180元。”
近年來,胡開增開辦合作社、成立公司,今年,他把流轉的土地從1000畝擴大到了1701畝。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強調:“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
會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以解決好地怎麼種爲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新時代,圍繞“怎麼種”“誰來種”,系列重大部署接連推出,配套政策相繼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培育。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農民合作社達219.3萬家、家庭農場近400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620萬家。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既注重培育主體,又強調創新服務。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提出,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爲基礎、合作與聯合爲紐帶、社會化服務爲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當下,安徽鳳臺縣宋臺村,已進入分櫱返青期的水稻茁壯生長。村民劉長明沒有到田裡忙碌,而是在離家不遠的玩具廠工作。
兩年前,劉長明將家裡4.6畝土地委託給村委會,再由村委會委託給種糧大戶。如今,劉長明的地和附近地塊一起,被整修成大片地塊,機械進入更方便,消失的田壟還讓土地面積變“多”了。
不斷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截至目前,超107萬個組織開展社會化服務,服務帶動小農戶9100多萬戶。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夏日陽光裡,黑龍江樺川縣遠方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4000畝豆田一眼望不到邊。“5年前還是玉米地,現在都種上大豆了。”合作社理事長李雪芹說。
爲啥不種玉米?“市場飽和,價格低;而且長期種玉米會讓土壤養分失衡,病蟲害增加。”
爲啥選了大豆?“政策支持,有補貼;市場也轉向了大豆,訂單有保障。”
“我們用政府推廣的良種,畝產達500斤,社員種一垧地純收入7000元。”李雪芹說。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着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牢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要實打實地調整結構,擴種大豆和油料,見到可考覈的成效”……
多的調下去,少的調上來,田野裡做加減法,農業結構調優調精態勢不斷顯現。
今年夏收過後,河南舞陽縣舞蓮麪粉公司訂單不斷。“以前就是傳統磨麪廠。現在我們根據下游食品加工企業需求,請農戶種植不同小麥,專收、專儲、專用。”公司負責人楊帥說。
“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自身優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新時代,各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改革不止,耕耘不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袤田野春風激盪,農業農村改革正闊步向縱深推進。
2023年7月,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實施方案》。
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提高政策精準性、實效性,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不斷匯聚起億萬農民的強大力量,中國人的飯碗必將越端越牢,鄉村全面振興的圖景必將更加美好。
(人民日報記者羅陽奇、郭曉龍、張文豪參與採寫)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