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中和 新政府非加速不可

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4總統選舉落幕,對新政府而言,最大挑戰在淨零轉型的國際貿易競爭課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淨零轉型、二次能源轉型重點

我國淨零轉型戰略

2024總統選舉落幕,對新政府而言,最大挑戰在淨零轉型的國際貿易競爭課題,尤其臺灣是製造大國,國內企業及供應鏈不少面對RE100的要求,新政府不只要穩定供電,還要加大多元綠能規劃,幫助企業實質減碳,活絡碳權交易,已非單純內政問題。

COP28大會近120國最大共識是提高再生能源至目前的3倍,提高能源效率爲目前2倍。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稍早在政見中主張啓動二次能源轉型(發展多元綠能)、深度節能,投資新能源技術(氫能運用,碳捕捉方法等)。

今年走在最前頭的勢必是淨零及碳中和,因全球潮流都在致力淨零減碳,以外貿導向的臺灣不可能置身事外。經濟部已協助企業以大帶小,進行碳盤查,資訊公開透明,要和國際接軌,鋼鐵、水泥、石化業都加足馬力投資,包括減碳及負碳技術(碳捕捉),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部分企業在國內很難實質減碳,主因受限技術及成本,不斷擴廠的臺積電尤其辛苦,是否需鬆綁法規,讓企業有更多管道往國際佈局,引發討論。以企業角度來看,若要達成供應鏈要求或是己身的碳中和目標,勢必需要藉助碳權力量,臺灣雖有碳權交易所,但政府限制多,並不活絡,如何發揮碳交易平臺的功能,備受期待。

此外,綠電發展快慢,攸關電力碳排係數朝脫碳發展。據經濟部最新統計,至2023年底,已安裝283座風力機,完成2.25GW風場建置,除在亞太地區名列前矛,更是全球離岸風電少數突破2GW國家。企業對綠電仍供不應求,風電3-1期已完成選商,3-2期正在籌備,靠離岸風電仍不足,氫能、地熱、海洋能等多元綠能,在大選後應會大爆發。惟選前被污名化的太陽光電若2050年要達40~80GW,需3~5萬公頃土地,如何重整旗鼓研擬發展策略,對新政府是一挑戰。

國內朝野對低碳能源最大爭議在覈能。2025年核三廠2號機5月將除役,一旦臺灣走向廢核,電力碳排係數每度電排碳495克的水準是否再升高,藍綠看法分歧。惟若核電佔比要達10~20%,因核四公投已無望,必須新建核五或核六,光選址就是一大難題。一旦國會三黨不過半,核能恐非短期能建立社會共識的議題。

二氧化碳減量是全球性議題,臺灣2030年的減碳力道(24%)雖不如日本(46%),但和南韓(26%)不相上下。2030年我國的減碳力道是否足夠仁智互見,在新人新政之下,恰好有集思廣義,重新檢視政府關鍵減碳路徑的空間,是否真正做到不遺落任一產業、任一公司、任一個人的公正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