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小作文刷屏,監管調研頭部量化私募關注哪些問題?
量化私募“小作文”又一次引發市場關注。
近日,有傳聞稱,監管部門實地摸底國內頭部量化私募,此外,監管要求量化指增選股需要對標成分股的60%。澎湃新聞記者對此進行了求證。
監管方面展開量化私募調研
對於傳聞中所稱“監管部門實地摸底國內頭部量化私募”,多家量化私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消息確切。
一家頭部量化私募相關人士表示,近期確有監管機構對公司進行了走訪調研,“出發點就是要管好我們,希望我們在規範中發展,穩健健康發展,也想聽聽業界的想法,有啥意見建議。”在他看來,這種調研都是定向溝通的,每家聊的側重點也不同。
另一家大型量化私募則透露,監管部門調研的內容涉及了公司的管理規模、策略模型、交易頻率等方面,對業績波動、風控體系、市場風險、DMA(多空收益互換)產品運行情況等都有所關注。
不僅如此,監管機構還通過座談的方式,召集多家頭部量化私募進行交流。
“實際上,量化私募已經開始常態化向監管報送相關資料,溝通機制已經非常通暢了,特別是市場有大幅度波動的時候,監管會特別關注量化私募的操作情況。”某百億量化私募市場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DMA策略“三個不新增”
還有消息稱,部分量化私募在備案新量化產品時,須向有關部門簽署DMA業務相關承諾函。
據澎湃新聞記者瞭解,承諾函包含三個方向:一是不新增新的合約,即涉及DMA策略的收益互換到期後不再展期;二是不新增投資人,即過往未投資過DMA產品的投資人,不允許向其出售DMA產品;三是不新增募集規模,即保持DMA策略存量規模不變,不再新增。
“此前做過DMA業務的私募,在備案新量化產品時,需要簽署相關承諾。”前述百億量化私募市場人士表示,承諾函並非強制簽署,此前沒有開展此業務的私募可以不籤,必要時提供書面說明即可。
一位中型量化私募人士認爲,監管的做法就是短期先清理DMA存量,影響主要在之前有佈局資管DMA產品的管理人。事實上,監管此前就要求券商對DMA業務進行申報,從而統計該業務的具體規模。近期,監管開始直接統計和了解量化私募的具體規模與策略,進一步覈實。
所謂DMA業務,一般指的是私募管理人通過和券商收益互換對衝加槓桿的交易模式,以市場中性策略爲主,並帶有2到4倍交易槓桿。
今年開年以來,中小市值個股迅速下跌,尤其是微盤股重挫,宣告了去年以來由微盤股主導的行情快速終結,使得大批從微盤股暴露中獲益的量化私募超額收益迅速回撤。
此前,針對媒體報道私募基金DMA業務收緊的消息,證監會迴應稱,DMA是私募基金與證券公司開展的市場中性策略交易,私募基金多頭選擇一籃子股票,同時使用股指期貨套期保值,獲得對衝後的選股收益。前期,私募基金因策略原因在市場波動過程中出現了部分淨值回撤,證券公司和私募基金等主動加強風險防控,穩步降槓桿、降規模,風險得到了一定程度消化。根據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數據,春節後開市以來DMA業務規模穩步下降,日均成交量佔全市場成交比例約3%。DMA業務平穩降槓桿,有助於市場風險防控,有利於市場的平穩健康運行。下一步,證監會將對DMA等場外衍生品業務繼續強化監管、完善制度,指導行業控制好業務規模和槓桿,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爲,維護市場平穩運行。
量化指增要求對標60%成份股?
“監管要求量化指增選股需要對標成份股的60%”也是被熱傳的“小作文”之一。
澎湃新聞記者從業內瞭解到,近期,監管確有與多家量化私募溝通、徵求意見,對此進行探討,但不涉及存量的產品。截至目前,相關規定還在討論中,徵求行業意見。
某中型量化私募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所謂對標成份股的60%,主要是對量化產品的命名進行規範,並不是干預量化策略。例如,如果要全市場選股,就不能叫指增產品;如果要髮指增產品,就應該跟蹤指數,在指數的範圍內選股。
量化指增策略是量化行業中規模最大的一類策略,近幾年快速發展。過去3年小微盤股相對比較強勢,有些量化模型可能在小微盤股上暴露較多,獲取的超額收益也相對較多。因此,當春節前小微盤突然大跌時,即便不少產品雖然叫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指數增強,自身的“風格漂移”, 配置了大量指數成分股以外的個股,收益出現了比較急速地回撤。
有私募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對私募量化指增選股產品中對標成分股進行比例限制,那麼以後市場上空氣指增類產品的數量可能會增多。也就是說,量化模型無論輸出怎樣的持倉,其採取的量化方式都在全市場範圍內進行選股操作,不會跟蹤任何指數,因此也不會受到條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