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辦60年,就業率超90%,日本最大的自閉症融合學校怎麼做的?

VOL 3306

“我們學校的口號是:大家在一起!”

在日本最大的自閉症融合教育學校“武藏野東學園”的小學部,隨處可見他們貫穿始終“みんな一緒に(Together with everyone)”的教育理念。

1964年,當該學校開辦第一所幼兒園時,原本是以健康兒童爲招生對象。但開園時有5名自閉症兒童報名,學校接受了這些申請,並以此爲契機,開始了健康兒童和自閉症兒童在同一個學校學習的“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之後,武藏野東學園陸續開辦了小學、中學和高等專修學校,各校都採用了這種“融合教育”機制。除此之外,學校也針對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自閉症孩子開設了一家教育中心。

學校自閉症教育有五大支柱,包括生活療法、集體教育 、融合教育、社會自立教育和家校協同。通過這五大支柱,實現“培養社會自立能力”的目標,幫助他們成年後融入社會、順利就業。

迄今爲止,已有1249名自閉症學生在該學園高等專修部畢業,僅10人未能升學或者就業。

2018年,大米曾在該學園負責人的帶領下實地參觀了武藏野東學園以及附屬特殊教育中心,並與學園 理事長寺田先生探討了該學園自閉症療育的 。

2023年2月,資深記者、創新教育實踐者吳珊女士在日本也調研走訪了武藏野東學園,下面是她帶來的觀察體驗:

特約撰稿 | 吳珊

資深記者、創新教育實踐者

曾參與創辦北京兩所知名創新教育學校

在普通班的特殊孩子

2023年2月3日,我在東京教育調研期間走訪了著名的武藏野東學園,這是日本規模最大的自閉症融合學校。

與我同行的是十文字女子大學幼兒教育學科的副教授權明愛,這天她正好要去探訪她在那裡實習的學生,十文字女子大學是東京圈比較大的一所培養幼教師資的本科類大學。

我們在園長陪同下走訪了兩個年齡段的第一、第二幼兒園。這天正好是日本的節分日,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做各種驅鬼迎春的活動,園區裡看起來井然有序。

園長介紹,第一幼兒園有150位學生,全部是小班3歲的孩子,大概有8位是特殊孩子,幼兒園需要診所的診斷證明才能接收入園;第二幼兒園有300位學生,全部是4-5歲的孩子,每個班級10人左右。

學校把班級分爲AB班(健康兒童班)和CDE班(進行特別支援的班),第二幼兒園大概有三個CDE班級。兩個幼兒園加起來大概有70多位老師,其中有一些是兼職老師。

武藏野東第二幼兒園

第一幼兒園一個班有20多個孩子,配備一位主班老師,她還要兼顧特殊孩子的關照。看起來工作量挺大。照顧特殊需求兒童的老師並不需要額外的資格證,他們可能自己會主動多學習一些特殊教育的內容。

在武藏野東第二幼兒園,並不是所有的自閉症孩子都在CDE班,根據情況,他們中不少孩子也在AB班上學。在AB班上學的自閉症孩子,他們身上會戴一個黃色的標誌。

我們參觀的時候,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跟着老師做節分日撒豆子、版畫手工等活動,午餐時間也都跟其他孩子待在一起。老師們會引導孩子們怎麼相處,孩子們也會模仿老師的方式來對待他們。

比如有些普通孩子說想跟特殊孩子牽手,但是他們不迴應。老師就會跟這個孩子一起想辦法,比如瞭解一下特殊孩子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一邊跳着一邊牽手走,特殊孩子可能就跟着牽手了。

老師會示範這麼去做,這些孩子都比較關注老師怎樣對待孩子們,然後去模仿,這樣就建立了老師和孩子以及孩子之間的關係模式。

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做的節分日“小鬼”版畫

學校並沒有特殊課程,特殊班級大多通過環境創設來照顧特殊需求的小朋友。比如他們的衣服釦子會比較容易脫穿,牆上有很多可視的指引。另外就是教學程序比普通班慢一點,內容上降低一點難度。

參觀中,我們看到不少特殊孩子是在普通班和特殊班級之間進行輪換的。老師們介紹說,如果在普通班級不適合特殊孩子的身心,他們可能需要回到自己的特殊班級,節奏慢一點,也意識到自己對集體的責任,需要時再回到普通班級來。

找到孩子“能做的事”

武藏野東學園的自閉症融合教育實踐始於1964年。當時,學院開辦第一個幼兒園時,原本只是面向普通兒童辦學,但開園的時候,有5名自閉症兒童報名,學校接受了他們的入學申請,並以此爲契機,開啓了涵蓋幼兒園、小學、中學和高等專修學校,持續了60年的融合教育實踐。

武藏野東第二幼兒園教室一角,牆上是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做的節分日“小鬼”帽子

武藏野東學園理事長寺田欣司在他十年前的著作中,曾系統介紹學校爲什麼能夠做到堅持數十年的普通學生和自閉症學生在同一學校就讀。他也介紹了學校相比一般的特殊教育學校不同的五大支柱:生活療法、集體教育、融合教育、自立教育和家校協同。

其中,生活療法是武藏野東學園對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基礎,也稱爲“生活方式治療”。該方法初創於50多年前,旨在讓自閉症孩子實現“社會自立”。該方法以“體力建設”、“精神建設”和“智力開發”作爲3個重要支柱進行指導。

在“體力建設”中,通過運動來發散體力,調整生活節奏。這樣一來,孩子的情緒就穩定了,也能掌握專注力和忍耐力。“精神建設”的基礎是培養孩子的聽辨能力,關注對周圍的人,協調性和自發性。

到了前面這個階段之後,開始對自閉症孩子進行“智力開發”的指導,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的智力能力被激發出來,學科指導也成爲可能。

武藏野東第一幼兒園的活動教室,150位學生全部是3歲小班的孩子,其中8位是特殊孩子

與特教機構對“做不到的事”進行反覆訓練強化的方式不同,在生活療法中,會綜合觀察自閉症兒童的行爲,將重點放在找到“能做到的事”並將其延伸拓展。

“生活療法”不是對自閉症兒童容易產生過度壓力的“做不到的事”的矯正性訓練,而是面向孩子的整體,花時間一點點增加“能做的事”,培養成就感的方法。

對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來說,熟悉“生活療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學校的所有老師都有一定的教育自閉症兒童的經驗,他們已經學會了如何教育和培訓他們,但“生活療法”意味着需要深入瞭解每個孩子和學生的個性,與每個孩子進行耐心對話,並由此爲每個孩子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政策並提供指導。

“生活療法”和日本學界近年來對自閉症兒童的一些新觀點也不謀而合。據權明愛介紹,日本學界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干預也有了新觀點,過去主張的功能訓練並沒解決孩子們的自立問題和生活、交流功能的改善,最近大多主張早期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多溝通,早期開始人際交流。

武藏野東第二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區,老師在照看課後延時服務的孩子們

面向社會自立的教育

武藏野東學園自閉症教育體系的第二個支柱是“集體教育”,這也是該校能實施第三大支柱“融合教育”的前提。

學校認爲,僅靠老師單方面的輔導,自閉症兒童很難均衡地掌握溝通的能力,“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在集體教育中,更有利於自閉症孩子產生社交動機,培養社交能力。

學校整體上以一名自閉症兒童和兩名健康兒童的比例進行招生,兩者都在同一棟建築裡學習生活,教室呈三明治式排列。一般的課程學習會在不同的班級裡進行,但在休息時間,兩者會在走廊裡混在一起。學校還會通過一起吃午飯、舉行團體比賽等,有意識地爲孩子們創造促進交流的機會。

這也是武藏野東學園“融合教育”的秘訣:“設置場所”,用巧妙的方式,創造了一個適合幼兒園、小學生、初高中生的“互動場所”。學校創立者北原喜代的老師星野先生教導說“教育是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東西”,“創造一個融合教育的場所”也是在仔細觀察孩子們的行爲時自發產生的想法。

武藏野東學園第一幼兒園的牆上懸掛着學校的口號:“本園的目標:大家都是好朋友。”左邊是武藏野東學園的創立者北原勝平和北原喜代

除了前述的這些創造融合交流機會的手段,學校還有“垂直清潔”模式。在“垂直清潔”過程中,一名健康的六年級孩子會成爲領導者,其次是各年級的孩子和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領導者根據年輕的同事的能力分配角色,並根據需要提供幫助。普通兒童和自閉症兒童之間會發生自然的互動,無需老師的指導。

另外,我在參觀時看到孩子在AB班和CDE班之間流動上課的方式,也是學校自閉症兒童教育的最大特點之一。根據孩子的能力和特徵,在學校裡,也有在普通兒童班級學習的自閉症兒童,或者只在特定的科目與普通兒童一起學習的特殊兒童。根據每個孩子的狀態,學校會提供靈活且恰當的環境。

武藏野東學園小學手冊上對融合教育的介紹

除此之外,學校在日常的教育中,還會把“不同是理所當然的”和“在一起是理所當然的”等理念貫穿始終,還有專門的“こころ”(道德時間)課程,教導孩子們有相互尊重和接納的意識。

結合自閉症兒童的特點,學校還有“面向社會自立的教育”和“監護人與老師的協作”這第四和第五個支柱。前者確保在融合教育的基礎上,尊重和發展自閉症兒童的個性,使之成年後能自理自立,正常工作。後者則讓家庭也參與到孩子的“社會自立教育”中來。

武藏野東學園高等專修學校就業情況統計(截至2024年5月)

據該學園高等專修學校的統計,截止目前,已有1249名自閉症孩子通過該校的就業教育後進入社會,其中進入企業就業的689人,佔比55.2%;福利就業439人,佔比35.1%。另有111人實現了升學,只有10人未能實現就業,佔比0.8%。

在武藏野東小學的畢業作品集中,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孩子的描述:“我和朋友們一起看一部關於自閉症兒童的電視劇,其中一個人說她爲那個孩子感到難過。我很驚訝公立學校的孩子會這麼想。自閉症孩子他們有非常強烈的個性,但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學習也很好,所以他們是我的好朋友。”

參考文獻

1. 自閉症児教育について https://www.musashino-higashi.org/philosophy/inclusive.html

2. https://www.musashino-higashi.org/es/pdf/guide_book.pdf

3. https://www.musashino-higashi.org/shs/academics/career.html

編輯 | 譚萬能

日文資料翻譯 | 王旭

圖片 | 吳珊

封面圖 | pexels

本文爲原創內容,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轉載請聯繫:tanwanneng@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