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臺北真時尚—資深時尚觀察家盧淑芬 × 服裝設計師黃世舜

資深時尚觀察家盧淑芬。(攝影/陳志誠)

服裝設計師黃世舜。(攝影/Filip Kacalski)

臺灣早年雖爲紡織大國,但早期多爲代工形式,本地服飾品牌難有健全的發展空間,在相關產業人士的多方奔走下,臺北市於近年創辦可媲美國際規格的時裝週活動。透過資深時尚觀察家盧淑芬和旅德服裝設計師黃世舜的對話, 帶讀者瞭解時裝週活動對服裝產業和一個城市的重要性,並看見「臺北時裝週」的未來展望。

玩風格讓人樂此不疲

衣着,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貼身之事。資深時尚觀察家盧淑芬對此特別有感,她的時尚啓蒙來自最平凡的常日瞬間, 她說:「媽媽會找洋裁店訂製漂亮的衣服,我小時候就知道有人可以決定衣服該做成什麼樣子,而店裡之所以會賣特定款式的衣服, 也是因爲設計師的決定,這就是當時的我對服裝設計所具有的粗淺概念。」

看着講究打扮的母親每日以不同方式打點自身,盧淑芬也因此對服裝和穿搭萌生了興趣,因而選擇就讀服裝設計科系。畢業後, 適逢臺灣國際時尚雜誌創刊的風潮,因緣際會下她成爲《ELLE》雜誌國際中文版的創刊編輯,在時尚媒體產業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總感到樂此不疲,「透過穿搭展示,我們爲讀者示範適合不同體型或膚色的服裝,加上這個產業總有新的潮流推翻、挑戰前一個潮流,在充滿變化的時尚媒體產業工作,根本不會膩。」

2021 臺北時裝週SS22 以「時尚自由市」爲主題,結合時尚、數位、音樂與藝術,帶來一場盛大的跨界展演。(圖/臺北時裝週)

而服裝品牌「#DAMUR」的創立者與設計師黃世舜,於臺北取得織品設計科系的學歷後,曾前往比利時深造,近年常駐德國柏林, 養成過程受歐陸思潮影響,深刻體認時裝不僅是製作衣服這麼單純的一件事。他說:「其實服裝蘊含的面向很廣,我們可以透過服裝傳遞包括政治態度、性別觀念、美學偏好在內的許多訊息,每一季都能說些不同的故事,這是服裝設計最吸引我的地方。」

例如,面對種族歧視議題,黃世舜便以自己2019 年於德國推出的#YOUARENOT BLACKENOUGH 系列,迴應人們對膚色的偏見。「就一般的狀況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隻眼睛、一個鼻子和一對耳朵,而衣服就跟人一樣,都有一些基本的構成元素,像是領口、袖子、釦子或拉鍊,當我們使用不同顏色或材質的布料製作同一款式的衣服時, 我們是否還能認出其實那是一樣的款式?」在這個系列中,黃世舜以18 種款式,搭配不同的顏色或材質組合,創造出好似有36 種全新設計的錯覺。以衣暗喻不同的種族和膚色,他希望大家從這樣的設計中,領悟到膚色只不過是淺層的表徵,大家生而爲人,本質上並沒有不同。而這樣的服裝,不僅在美學上有其特色,也能表達設計者對於社會現狀的看法。

盧淑芬,資深時尚觀察家,前《ELLE》雜誌總編,在臺灣時尚界具舉足輕重的地位,於許多時尚設計評選皆可見她的身影。(攝影/陳志誠)

黃世舜,旅德服裝設計師,服裝品牌「#DAMUR」創立者,AW19/20 PREMIUM 新銳設計師大獎得主。(攝影/ silvernebula)

時裝週催生新一代品牌

一年兩季的臺北時裝週,是觀察城市時尚最好的一扇窗,盧淑芬曾前往多個國家的時裝週看秀,對於每個地方藉由時裝伸展臺所展現的產業實力與文化特色,感到印象深刻。她說:「就像世舜所說的,時裝可以替一個城市說故事,這是一種具有強烈展演性的東西,它被穿在人的身上,透過穿著者的活動展現出和其他靜態設計品不一樣的生命力。而從世界各地前來看秀的人,除了認識品牌發表的新一季服裝,也感受得到城市當下的氣氛和景觀。」

今年,盧淑芬以「時代時裝,時裝時代」爲題,爲文化部於臺北時裝週期間策畫臺灣近代時裝史特展。她回想自己剛畢業的九〇年代,剛好歷經臺灣中生代設計師如溫慶珠、陳季敏、竇騰璜和張李玉菁興起的階段,而當時尚未有臺北時裝週活動,設計師多半隻能靠自己單打獨鬥,「舉辦時尚秀是讓別人認識自己品牌的一種方式,但對新銳設計師而言,光是搭起一個舞臺就可能用盡自己的積蓄,這樣如何發展下一季的新品?」她表示,過去設計師都是透過比賽獲獎的方式, 爭取如以前的臺北中興百貨或衣蝶百貨「解放區」等銷售通路的支持,而現在有了公部門的資源協助搭起一年兩季的時尚舞臺,年輕設計師就有更多機會被看見。

參加過柏林和臺北時裝週的黃世舜,認爲這樣的活動對於新品牌而言,無疑是重要的敲門磚,「參加時裝週不是隻有展現光鮮亮麗、尋求媒體曝光的那一面,對一位設計師而言,當他有能力完成一場時裝秀,也等於證明了自身作品的成熟度和專業性。」一個新銳品牌是否有能力完成時裝週的大秀,是許多國際買家、媒體和意見領袖評斷品牌發展潛力的基準,他說:「他們會比較有信心大量採購或報導你的服裝,或是讓你的服裝在百貨公司設櫃。」

每一個城市角落都是時尚伸展臺

今年秋季,是黃世舜第四次返臺參加臺北時裝週,他發現這個活動不僅已臻成熟,相較於巴黎、米蘭、倫敦和紐約四大時裝週, 臺北時裝週顯得相對年輕,卻也展現更多的創意。例如他在今年春季所推出的時尚秀, 便選定繁忙的信義路和基隆路口作爲展演舞臺,藉着三個紅綠燈轉換的時間,以快閃方式在街頭完成時裝走秀。而在今年秋季的展秀中,他也獲得臺北捷運公司的支持,將以捷運站爲舞臺,讓模特兒在當中走秀,「與其羨慕其他國家的人可以穿得很有自己的特色,不如將臺北時裝週作爲示範場合,不斷進行模擬和測試,帶大家慢慢找出屬於自己城市的味道和語言。我希望能在每次的臺北時裝週帶出新想法,透過在不同地方的展演與示範,讓時裝和城市產生強烈的連結。」

在每回的時裝週裡,前一代設計師引領新人同臺前進,不同世代和風格的設計師齊聚一堂,不僅能激發彼此的潛能,對市民而言也是很好的觀摩機會,盧淑芬說:「當我聽到過去不曾關注這些事情的大學生,因爲看了時裝週而驚歎:『原來臺北有自己的時裝週, 臺灣也有自己的設計師啊!』總是覺得很開心。透過臺北時裝週,可以讓民衆發覺臺灣時裝設計的存在,設計師也可以經由他們的反應得到立即的回饋,我覺得這對時裝產業的發展是很正向的循環。」盧淑芬認爲,什麼樣的時代環境便創造出什麼樣的時裝,而時裝則顯化了時代的偏好,在某一種衣着成爲流行的過程中,設計師率先提出創意,而每一個人則都是時尚的實踐者,透過時裝週的交流與整合,形塑城市獨特的風格。

服裝設計師黃世舜突破傳統秀場模式,讓模特兒利用紅燈時段快閃演出,展現時尚與城市的連結。(攝影/黃凱澤)

本文作者: 林佳蕙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10月號645期》)

《臺北畫刊10月號6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