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臺灣第一所無校門、無圍牆的學校是這樣來的
凱旋國中-入口。(圖/《我的孩子都要在這裡讀書》天下雜誌出版 )
你期待孩子們成爲什麼樣的大人?學習,從來不限於課堂課本。設計學習,不只需要老師,更需要愛孩子,相信教育的建築師!臺灣校園建築之父——黃建興,以樸實手法、在地材料打造「本土就是國際」的經典校園。打開窗,擁抱在地,每個轉角都融入美感體驗。開啓永續新校園建築,打造五百萬個孩子的快樂學習天地。
黃建興出生宜蘭羅東魚販家庭,自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在錄取率極低的年代,26歲考取建築師執照。從小型公共工程爲職涯開場,再到整座校園完整設計規劃,走過篳路藍縷的創業初期、投入九二一震後重建工程、帶動「新校園運動」南向擴展。用專業翻轉制式校園模組,將教育理念、生活體驗、藝術美感融入校園。累積40年建築信念,透過空間、顏色、形象,讓無聲的建築語彙,獻給師生「學習的校園,真正的模樣」。
凱旋國中-班級羣與加寬走廊半戶外空間。(圖/《我的孩子都要在這裡讀書》天下雜誌出版 )
「凱旋國中是臺灣第一所無校門、無圍牆的校園,」黃建興站在凱旋國中入口,愉快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得意作品。沒有圍牆的阻隔,打從校園入口就能沿着鋼構棚架走廊直接走進校園,寬闊的視野、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坪,宜蘭縣政中心區唯一一所國中——凱旋國中在二○○七年風光落成啓用,不但是宜蘭家長眼中的熱門學校,新穎的校園設計更讓凱旋國中躍爲宜蘭建築之旅必訪的一站。
回憶當時參與凱旋國中建築規劃案競圖過程,黃建興說,當時在宜蘭打造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日本象設計集團也參與了凱旋國中的競圖,來勢洶洶的國際級對手讓競爭白熱化、確實讓他壓力倍增,決心證明「愈本土、愈國際」,在地建築師的實力絕不亞於國際團隊。
「每一種基地都有自己的調性,必須透過徹底觀察將缺點變成優點。」黃建興說,凱旋國中雖然位於都市計劃用地,但約三公頃的校地形狀如一片菩提樹葉般,許多建築師會將不規則的校地形狀視爲缺點,不過黃建興卻認爲這正是凱旋國中的特色,應該尊重基地、順應周邊自然環境打造出獨一無二、順地而生的建築物。
在黃建興的巧思之下,不規則的基地形狀反而造就了校園建築的靈活與彈性,他讓建築物順着地形而建,即使地勢西高東低,但行走於校園中卻不感覺到高低差。而且,與競爭對手的思考邏輯不同,黃建興沒有爲求氣勢而把校門開在寬闊的二十米外環道路上,反而設置在校園東側面向一片公園綠地,也讓評審相當好奇箇中原因。
原來,凱旋國中附近的主要社區聚落位於校園東側,將校門開在此側,不僅方便學生走路上下學,也可免去家長在車水馬龍的主幹道上臨停接送險象環生的畫面。說到此處,黃建興指着校門口的方向,問大家:「你們有感覺到風嗎?這是宜蘭的海風!」久居宜蘭的他知道,蘭陽平原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也刻意讓校園的中軸線朝向海上的龜山島,白天上課期間,涼風自海上吹來,循着建築物之間的空隙、沁入每間教室的學生心脾。
「我會在不同時間點到基地感受日照與風,也針對周圍社區進行詳盡的風土調查。」能對初次接觸的基地有着深刻認知,除了專業訓練之外,勤跑基地用心觀察絕對是基本功。最終,憑藉着對基地的獨特觀察贏得評審青睞、黃建興最終擊敗優秀對手,脫穎而出取得設計規劃資格。
「我們宜蘭,夏季炎熱、冬季多雨」校園建築規劃也考驗建築師對基地所在城市的瞭解是否深刻,在宜蘭土生土長的黃建興,深知氣候對建築型態的影響至深,師法造型像「家」字的傳統房屋,將一般平屋頂的女兒牆材料轉換爲斜屋頂屋檐,並找到適合低緯度國家的二分半、三分水斜率,不僅容易泄水,也因爲屋檐比牆面更寬,還可兼具遮陽擋雨之用,有助於降低建築室內溫度及保護建築外牆材料。
凱旋國中-中庭。(圖/《我的孩子都要在這裡讀書》天下雜誌出版 )
黃建興也不斷在腦中模擬想像:「學生在建築物中活動的模式是如何?怎樣可以讓他們擁有更多空間?」許多校園雖然擁有美麗的中庭廣場,但一遇上雨天、大熱天,中庭往往只具備觀賞功能而不實用。凱旋國中的校門入口廣場、乃至於中庭等過渡空間均設計挑高的造型屋頂棚架,提供遮風擋雨、隔熱採光的半戶外場所,兼顧穿透、連續與集合等功能。如同變魔術一般,大幅增加學生一年四季均可使用的活動空間。至於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則是以稍帶弧度的迴廊有秩序地連成一氣,一來建築物之間的距離可以拉開,海風可以自由穿梭於棟舍之間,不同棟的噪音不至於互相影響。二來多出了半戶外活動空間,學生穿梭於各棟建築物時不至於吹風淋雨,更豐富了校園空間中建築量體的變化。
凱旋國中-迴廊。(圖/《我的孩子都要在這裡讀書》天下雜誌出版 )
採取南北座向的建築物,防日曬、通風佳,呈現高度靈活彈性的有機佈局。其間鋪展校園綠帶迎接由東往西吹拂的海風,從空中俯瞰,建築物的排列宛若一把撐開的大傘、充滿流動感。廣場的洗石子地坪可透水、設置地下礫石滲透貯集設施,使雨水有足夠時間滲入地下,校園南側的水圳更巧妙地環繞校園,讓凱旋國中獲得了九十六年度優良綠建築設計獎,成爲黃建興打造的校園綠建築代表作品。
(本文摘自《我的孩子都要在這裡讀書》/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簡介】你期待孩子們成爲什麼樣的大人?
學習,從來不限於課堂課本。
設計學習,不只需要老師,更需要愛孩子,相信教育的建築師!
臺灣校園建築之父——黃建興,以樸實手法、在地材料打造「本土就是國際」的經典校園。
打開窗,擁抱在地,每個轉角都融入美感體驗。
開啓永續新校園建築,打造五百萬個孩子的快樂學習天地。
出生宜蘭羅東魚販家庭、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在錄取率極低的年代,黃建興26歲便考取建築師執照、1981年回到故鄉創業,從小型公共工程爲職涯開場,再到整座校園完整設計規劃,逐步累積實力。
走過篳路藍縷的創業初期、投入九二一震後重建工程、帶動「新校園運動」南向擴展。
將教育理念、生活體驗、藝術美感融入校園角落,打造超過百所學校,超過五百萬人在他的作品中學習成長。
跟着黃建興建築師走讀經典校園,拜訪造型獨特的獨立圖書館、可靈活運用的半戶外空間,或者穿梭在風會跟着轉彎的迴廊走道……
黃建興用40年建築信念,以校園的發展需求爲基底,量身打造在地校園,透過空間、顏色、形象,讓無聲的建築語彙,自然發揮影響力,獻給師生「學習的校園,真正的模樣」。
【作者簡介】遊苔
擁有五星級假貴婦與荒野流浪者的雙重身分,十年來於各大財經雜誌擔任記者一職, 然而內心深愛的卻是在世界各地蒐羅動人心絃的旅人故事;嫁做人婦後以「基隆遊太太」爲名活躍於網路社羣,2021年底開啓廢物媽媽的育兒人生。着有《廢物旅行》、《慢經濟:遇見池上.心風景》。
《我的孩子都要在這裡讀書》/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