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唐季祿:面對血癌,我們不再束手無策
在血癌病友面對死亡的這堂課中,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骨髓移植病房主任、臺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唐季祿親身作爲導師,以自己這兩三年身體亮紅燈的狀況來鼓舞病患,李開復便在《我修的死亡學分》一書中提到唐季祿誠懇、親和的態度,讓他放下了最後的擔憂,安心治療。而唐季祿也以身教教導手下的主治醫師,陪伴病患走過罹癌的日子。
答:這30年間,每10年我們就見證進步。最近這10年基因解碼,發現愈來愈多基因突變,跟血癌發生密切相關,可能與疾病發生、治療反應、預後等有關,有些可以當作治療療效的指標。
回顧1990年代,移植被定位是血癌活下來的唯一希望;第二個10年,很多新藥出來,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因爲有新的標靶藥物,病人未必需要做化療跟移植,只要吃了標靶藥,就會讓疾病變得像慢性病,愈來愈多病人活得好好的,就跟一般人一樣。
而對於高風險族羣,以前我們需要找到配對符合的捐贈者,現在即使是配對不合的兄弟姊妹,或者小孩、爸媽,都可以當捐贈者,最近做很多這種配對半相合、親子間的移植,成功率也很好。
這些都讓醫生手上的武器愈來愈多,最近這幾年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我們不只幹細胞移植,也往細胞免疫治療邁進,病人治癒的希望愈來愈大。
病人該如何與癌症共處?
答:我們現在最新的發展,有時並不是只有「康復」或是「被打敗」,不是隻有死跟活。新的藥物發展,有時讓我們有另外一種選擇,癌細胞不再是我們生命的威脅,而能跟它一起共處。
譬如,過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平均存活3~6年,現在都能活20年以上,絕大部分病人的體內,還有一點點癌細胞在,但癌細胞不再是生命威脅。病人要開始學着與癌症共處。未來很多的免疫治療也是如此,當我們把癌細胞減少到某程度後,就靠我們的免疫系統壓制癌細胞不讓它冒芽…【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09期】
【延伸閱讀】
別讓身體再次造反!「免疫療法」全盤揭秘名醫真心話/陳啓明:乳癌不該是生命的終點!疲倦、發燒?你該注意的血癌徵兆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