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專欄 | 企業何以令自然受益?

經濟和社會結構以不可持續的方式開採、生產、使用和消費有限的自然資源,是指一種無法令自然受益的發展模式。

“自然受益”則是要求轉變上述這種經濟運行方式,將自然的價值融入制度體系(包括商業)中,以便在2050年前扭轉自然損失的曲線。

這種扭轉本質上意味着社會、企業和政府管理自然和與自然接觸的方式發生革命性的改變,需要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採取積極行動。

世界經濟論壇(WEF)《自然風險上升》報告估計,全球50%以上的GDP中度或高度依賴自然,所有企業在其價值鏈上都直接依賴自然或存在“隱性依賴”。

那麼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自然受益”在實踐中對企業又意味着什麼?它究竟是一項運動、一個目標,還是一種方法呢?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態系統管理委員會(CEM)的專題小組試圖回答這些問題。近日兩者聯合發佈的報告致力於開發一種企業通用的方法。

避免和減緩

企業可以採取行動或制定方法,爲實現“自然受益”的全球目標做出貢獻。然而對於單個企業是否能夠或不能做到 “自然受益”還存在爭議。

一些人認爲,從理論上講,只要企業在其運營和價值鏈中對自然再生和改善的貢獻大於對自然的破壞,企業就可以做到“自然受益”,但在實踐中,一些企業無法做到“自然受益”,尤其是在特定行業如採掘業。

上述報告的觀點認爲,即使是這樣的企業,也可以通過嚴格應用分級減緩體系來應對其影響,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緩其影響,將自然考量納入組織決策,並根據國家或全球優先事項採取行動。

比如一家生產鐵礦石的公司可以避免在敏感區域開展活動,並採取儘量減少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負面影響的行動。在必要和適當的情況下,可以應用分級減緩措施,包括避免和最小化步驟以及恢復和補償,以實現與其運營足跡相關的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和淨增益。

在處理運營和風險管理目標(如水和氣候安全)以及積極的企業自然目標時,可以考慮應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此外,企業還可以瞭解其材料供應鏈,確保這些材料來源是對自然負責的。與負責任的監管鏈建立聯繫或開發負責任的監管鏈,促進自然受益的全生命週期方法。與其他利益相關方合作,通過其他額外的恢復、保護和再生做法,爲景觀或轄區成果做出貢獻等。

企業行動的重點還可以通過在整個項目生命週期中應用新技術以及改善與利益相關方的合作來減少影響驅動因素。報告認爲,這樣做有助於降低成本、減少業務風險並開發創新的業務解決方案,例如在原材料生產、提取和加工過程中使用無害的非化學工藝,應用高效的機械化和回收技術來提高開採效率等。

而其他企業通行的措施可能還包括:減少用水量和溫室氣體排放;採用循環原則逐步實施再利用和再循環舉措,與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合作,實施可持續的土地管理方法,包括創新的恢復和重建計劃;提高當地社區在現場、景觀、整個業務部門及其供應鏈中的參與;向客戶、批評者和市場證明公司瞭解並能夠管理其風險——從場地層面到價值鏈等。

微觀的行動

除了上述框架式的行動,該報告還對企業、產地和產品層面的行動做出了更加微觀和具體的技術探討。

在企業層面,報告提出董事會需要對自然受益做出承諾,並輔以戰略和時間框架,以及兌現承諾的行動計劃,確保承諾與預算和高層專業人員的行動同步進行;任命一名董事會成員,負責監督戰略的實施和未來更新;評估公司對自然的影響和依賴;繪製整個業務價值鏈,確定主要活動和運營資產的活動和位置、原材料供應和來源以及下游影響等。

報告還指出企業可以制定“自然受益”路線圖或過渡計劃,其中包括目標和時間框架,以及實現“自然受益”的途徑。發展跨部門關係和合作夥伴關係,支持實施自然受益戰略和干預措施。確保分配的預算適當,以便能夠實施戰略中概述的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現實和及時(SMART)的行動。將關鍵績效指標(KPI)分配到企業的關鍵崗位,這些職位反映了整個企業以及包括上下游價值鏈在內的企 業活動的方方面面對自然的整合和主流化等。

而對於一個要幫助實現自然受益成果的企業來說,需要採取產地和產品層面的雙重行動。

產地層面,爲支持其對自然受益的貢獻,公司可以承諾要求在場地層面對所有直接運營嚴格應用分級減緩體系,以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明確瞭解運營地點的自然狀況,以及評估對自然的影響和依賴。

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可以確定該位置的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特徵,確定景觀中大自然面臨的現有壓力,以及公司活動/運營對生物多樣性可能產生的影響和依賴。

報告還認爲,在產品層面解決自然問題,第三方組織和實體通常參與原材料、公用事業供應鏈與廢棄物管理,至關重要的是應該考慮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

產品層面的評估可以將最初的高層次影響和依賴性評估納入詳細的實質性評估。這應遵循原材料供應鏈,包括水、能源和氣候足跡,將其反饋到產品及生產產品產生的廢品中,並儘可能追溯到主要來源和最終使用壽命,以確定空間和時間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