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凱郭爾:被恐婚逼出的丹麥存在主義之父,生平與作品
克爾凱郭爾是誰?在大多數的介紹中往往會這樣說他——“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
但這些描述,也都難以概括克爾凱郭爾留給世人的遺產。在西方哲學史上,克爾凱郭爾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雖然留下了大量作品,但知名度也僅限於在丹麥的文化圈子內,並且大多數是被當作文學和神學作品來理解。但進入了19世紀,人們又“重新發現了”他,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存在主義哲學的興起和發展,他對西方國家思想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這樣說:“目前哲學狀況是以下面這個事實爲特徵的,即克爾凱郭爾和尼采這兩位哲學家在他們生前受到忽視,以後長時期內一直在哲學史上受人輕視,而現在他們的重要性則越來越不斷地增長。黑格爾以後的其他一切哲學家正越來越失勢而引退,而今天這兩個人則不容爭辯地作爲他們時代的真正偉大思想家而站了出來。” 他甚至說,是克爾凱郭爾和尼采 “使我們睜開了眼睛”。
有趣的是,雅斯貝爾斯所說的兩位哲學家,一位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一位卻宣揚上帝已死,但他們卻殊途同歸,一同開啓了現代哲學的一種“反哲學”的先河,而這個被“反”的對象,就是黑格爾。
黑格爾可以算是最後一位試圖尋求一種統一哲學體系的大師,他構築了一整套基於精神的普遍性的學說,在黑格爾那裡,人的生存是爲了被他稱爲“絕對精神”的發展而服務的。但克爾凱郭爾卻另闢蹊徑,試圖跳出普遍性,而從個人的獨特性的角度去探索和反思存在的意義,將人的個性和存在價值從歷史的後臺提到了前臺。
克爾凱郭爾不僅僅在內容上是“反哲學”的,在著作的形式上也同樣是。他的作品與康德、黑格爾那種體系化的哲學論述有着巨大的區別,是反體系的,並且也反普遍化的概念,他很少用哲學性的概念去論述,而是將其哲思融入到詩意的文學作品當中。
這也就使得克爾凱郭爾的作品具備了多重性,一部分作品很好讀,另一部分作品不知所云,同時試圖在其作品中梳理出一套所謂的哲學觀點構成的體系就更是難上加難,同時又融入了大量的神學、古希臘文學的內容,可以說他的作品對現代的、特別是非西方文化下的讀者非常不友好。想要深入理解他,要麼就是去找一些他人總結的內容,要麼就得靜下心來反覆研讀其作品。
但克爾凱郭爾的多重新還不僅表現在作品上,他的哲學是極其個性化的,他個人的生活經歷、性格、情感、心理、理想和追求都深深地滲透在他的哲學思想裡,並在其著作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說,想要理解他的思想,還要深入去了解他的生活經歷。
黑格爾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說,"哲學史上的事實和活動有這樣的特點,即:人格和個人的性格並不十分滲入它的內容和實質。”這種看法可以適用於像康德那樣的哲學家,我們幾乎可以完全不去了解他的個人生活經歷而照樣能夠讀懂他的著作,因爲機械般的有秩序的書齋生活似乎沒有給他的思想增添什麼個性色彩。
正如海涅所說,“康德的生活是難於敘述的。因爲他既沒有生活又沒有歷史”。但是,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黑格爾的看法則是完全不適用的。克爾凱郭爾的全部思想都和他的個人生活和體驗緊密相連,他的許多著作實際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帶有精神自傳的性質,從中我們可以聆聽到他在各種生活境況下的內心的獨白和生命的呼喚。
他自己曾坦率地承認,“我所寫的一切,其論題都僅僅是而且完全是我自己”。因此,要理解他的哲學,首先需要弄清楚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在他的短暫的生命中究竟發生過一些什麼樣的事,對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丹麥黃金時代的克爾凱郭爾
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年5月5日出生於哥本哈根,他生活在丹麥文化生活的鼎盛期。通常稱爲丹麥黃金時代——一般認爲大致涵蓋了19世紀上半葉。他所處的時代人才輩出,如童話作家安徒生,物理學家奧斯塔,雕塑家託瓦爾森。克爾凱郭爾除了偶爾去北部海岸或柏林,其一生都在哥本哈根度過。
與今天相比,那時的哥本哈根還是個很小的鎮子,只有11.5萬居民。這意味着絕大多數重要的作家、詩人、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彼此認識,並且可以彼此增益。比如,克爾凱郭爾的第一本書,1838年出版的《來自一個尚存一息者的論文》,就是對安徒生一部小說的評論。
克爾凱郭爾的父親出生在一個一貧如洗的家庭,他12歲從日德蘭來到哥本哈根,給一個做羊毛生意的叔叔當學徒。大約十年後他自立門戶,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很快發了家,成爲當地小有名氣的富商。
克爾凱郭爾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二任妻子,她曾是父親家的女僕,在其父親第一任妻子去世後正式結婚。十五年的時間裡,她一共生下了七個孩子,克爾凱郭爾是最小的。但不幸的是,這些兄弟姐妹基本都在相當幼年的時候就夭折了,除了他的長兄。
1834年,當克爾凱郭爾剛滿21歲的時候,家裡只有他和哥哥以及父親還活着,五個兄弟姐妹還有母親都離世了。過早與死亡接觸,不僅給克爾凱郭爾一家籠罩上揮之不去的陰影,也給克爾凱郭爾本人內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父親,宗教、憂鬱與遺產
克爾凱郭爾雖然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從小嬌生慣養,但他卻從來沒有感受到童年的歡樂,一方面是由於他生來就有生理上的缺陷(瘦骨嶙峋,背有點駝,並且還伴有雙腿的殘疾),是他自己不能像別人一樣參加各種活動而深感痛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痛苦的原因就是在於“我的靈魂和我的肉體之間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從父親那裡所受的家庭教育。老克爾凱郭爾篤信宗教,對子女們從小進行嚴格的宗教教育,教他們要敬畏上帝,向他們灌輸人生來有罪,而耶穌的慈悲就在於爲人們承擔罪惡,被釘上十字架來認爲贖罪這一套基督教思想。克爾凱郭爾的長兄就一直學習神學,後來成爲丹麥國教的一名帶領牧師兼主教。
這在小克爾凱郭爾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烙印,既使他終身成爲虔信的基督徒,又在他的內心深處播下了叛逆的種子。克爾凱郭爾後來批評他父親這種宗教教育方式是“瘋狂的”、“殘酷的”,他常說,他是沒有真正的童年的,當他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他回憶說:“從孩子的時候起,我就處於一種巨大的憂鬱的威力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夠知道我感到自己多麼不幸。”“作爲一個孩子,我是嚴格地按基督精神受教育的:以人來說,這是瘋狂地進行教育……一個孩子瘋狂地扮演一個憂鬱的老頭,真可怕!”
問題還不在於嚴格的宗教灌輸,而在於他這個早熟的兒童以特有的敏感差距到在他父親表面的宗教虔誠底下掩蓋着什麼見不得人的秘密,一種有罪的愧疚感在折磨着父親,使之長期處於某種不可名狀的憂鬱之中。他說,父親是他見過世上“最憂鬱的人”。
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有一次父親站在他面前,看着他,感到他處於很大的苦惱當中,就說,“可憐的孩子,你是生活在無言的絕望中啊。”父親的隱私究竟是什麼,克爾凱郭爾始終沒有明說,但有一次從他父親醉酒後屠戮的真言中多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對父親的道德行爲和宗教信仰之間的矛盾深感困惑和痛苦,這種對父親的猜疑和不信任造成了他的沉重的精神負擔,給他一生蒙上了陰影。他自己這樣說過,“我的出生是犯罪的產物,我是違反上帝的意志而出現於世的。”
至於爲什麼老克爾凱郭爾會如此的抑鬱,一說可能是源自於兩個經歷。老幼年在荒原上牧羊的時候,曾經望着嶙峋的石頭和蒼涼的荒地,感嘆自然環境的惡劣使他經常飢寒交迫,多病多災,生存受到嚴峻的考驗。悲從中來的他便站在一座小山包上大聲指責並詛咒上帝,抱怨上帝的不公,哀嘆自己命運的不濟。年輕時無知而衝動的瀆神行爲,在其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罪惡感,使他時常感到恐懼。
再後來,第一任妻子死後一年服喪期未滿,老克爾凱郭爾又與家裡的女傭發生了關係,並且使她懷上了孩子。婚前的私通關係在基督教中已經是不道德的,未婚先孕更是不能被教義所容忍的。無奈之下,老克爾凱郭爾只好娶其爲妻(也就是克爾凱郭爾的母親),但由於地位的懸殊和溝通的障礙,夫妻之間的感情一直不太好。這兩件嚴重違背基督教教義的隱秘事情加上基督徒深切的“原罪”意識,正是老克爾凱郭爾總是鬱鬱寡歡的根源所在。
克爾凱郭爾父子之間的緊張關係曾導致他們分居,但父親做了很大努力去改善關係,向兒子做了坦誠的懺悔,兒子深受感動,與父親重新和解,並更加堅信上帝確實存在。雙方和解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
克爾凱郭爾在日記中寫道:“我的父親在星期三凌晨2時去世。我多麼希望他能再多活幾年,我把他的死看作他爲了愛我而作出的最後犧牲;因爲他不是離我而死去,而是爲我而死的,爲的是如果可能的話使我能成爲一個重要的人。”
老克爾凱郭爾留下了近20萬英鎊的遺產,這些遺產支持克爾凱郭爾一生不用工作的優渥生活以及大量的自費出版,直到克爾凱郭爾42歲死去。
婚約,一生的羈絆
除了父親之外,對克爾凱郭爾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是一位叫做雷吉娜·奧爾森的少女,他們之間短暫而不幸的戀愛,在哲學家脆弱的心靈上造成了永遠不能癒合的創傷。
克爾凱郭爾初次邂逅雷吉娜是在1837年,當時他正處於自我負罪感的精神痛苦中,結識這位小他9歲少女給他重新獲得幸福的希望。據他自己說,他一開始就感到“我和她有無限大的區別”,然而在結識她之後的半年內,“我在自己心裡充滿着的詩情比世界上所有小說的詩情加在一起還要多”。
父親死後,他下定決心向她求婚並得到同意,他感到自己無比幸福,後來他寫道:“生活中再沒有比戀愛初期更美好的時光了,那時每一次會面、每看一眼都把某種新東西帶回家去而感到快樂。”
但這種幸福感很快就消逝了,他說,在訂婚後的第二天,“我內心裡就感到我犯了一個錯誤”,悔恨不已,“在那個時期內,我的痛苦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克爾凱郭爾爲什麼剛訂婚後就反悔,他自己並沒有說得很清楚,很可能是由於心理上的原因。經過短暫的幸福,他又陷於不可克服的憂鬱之中。雷吉娜對此也有所差距,常對他說:“你從來沒有快樂過,不管我是否同你在一起,你總是這個樣子”。
但她確實愛上了他,甚至幾乎是“崇拜”他,這使他深爲感動。他認爲,如果他不是一個懺悔者,不是這樣憂鬱,那麼同她結合就是夢寐以求的無比幸福的事了。可是這樣就必須對她隱瞞許多事情,把婚姻建立在虛僞的基礎上,這不可能使他心愛的人幸福。
因此他竭力設法解除婚約,雷吉娜卻不願與他分手,再三懇求他不要離開她。他卻剋制內心的痛苦,不爲所動,堅決退回了訂婚戒指,並寫信請求她 “寬恕這樣一個男人,他雖然也許能做某些事,卻不可能使一個姑娘獲得幸福”。
後來他自己說,“這真是一個可怕的痛苦時期:不得不表現得如此殘酷,同時又像我那樣去愛”。據他在日記裡的記述,在分手後他哭了整整一夜,但第二天卻又裝得若無其事和往常一樣。
他時刻想念雷吉娜,每天爲她祈禱。後來雷吉娜另嫁別人,而克爾凱郭爾始終保持獨身,對她一直不能忘懷。他說:“我愛她,我從來沒有愛過別人,我也永遠不會再愛別人”,“對我來說,只有兩個人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我已故的父親和我們親愛的小雷吉娜,在某種意義上,她對我說也已經死了”。
直到他們解除婚約五年後,他還在日記中寫道:“沒有一天我不是從早到晚思念着她。”三年後他又說:“是的,你是我的愛,我唯一的愛,當我不得不離開你時,我愛你超過一切”。期間他也曾試圖與雷吉娜恢復關係,但未能成功,終於他意識到他已永遠失去了她。
他說:“我失去了什麼?我失去了唯一的愛。”於是他才傾全力於著作活動,他在日記中明確指出自己寫作的目的就是爲雷吉娜:“我的存在將絕對地爲她的生活加上重音符號,我作爲一個作家的工作也可以被看作是爲了尊重和讚美她而樹立的紀念碑。我把她和我一起帶進了歷史。”
他說,拋棄了雷吉娜,他不僅選擇了“死亡”,而且選擇了文學生涯,“是她使我成爲一個詩人”,他的遺願就是死後把著作獻給雷吉娜以及他已故的父親。他抱着這樣的心情拼命寫作,有的著作實際上是爲了向雷吉娜傾訴衷腸,是給她的“暗碼通信”,如果不瞭解其背景,別人是難以充分理解的。
他說:“如果有人問我,我是怎樣被教育成一個作家的,且不說我和上帝的關係,我就應該回答說,這要歸功於我最感激的一位老人和我欠情最多的一位年輕姑娘……前者以他的高尚智慧來教育我,後者則以她那種缺乏理解的愛來教育我。”
他還特別強調,他之所以能成爲一位作家,正因爲他失去了雷吉娜,如果他和她結婚,他就永遠不會成爲他自己了。他註定不能享受家庭幸福,他是一個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最不幸的人”。
著作:真名與假名交錯的謎題
克爾凱郭爾一生著作頗豐,不過基本都是依靠着父親的遺產自費出版,而且在當時文壇的習慣下,有一大部分是用假名發表。這也讓克爾凱郭爾的作品的整體構成了一個謎題,假名作品具有很強的通俗性,真名則更多的集中在神學領域。但二者交相輝映,需要互相借鑑才能更好理解他的想法。
在寫作生涯中,也有兩個重要的節點,將克爾凱郭爾的作品分成了三個主要的階段。第一個節點是1841年與雷吉娜解除婚約,在此之前基本屬於克爾凱郭爾的青年階段,主要寫了第一本書《來自一個尚存一息者的論文》(1838年),以及以題爲《論反諷的概念》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41年)。
第二個重要節點也是有一些荒唐,因爲老克爾凱郭爾篤信基督,同時家裡的孩子大多夭折,於是他就認爲這是上帝的懲罰,並預言所有的孩子都活不過33歲。爲什麼是33歲?因爲耶穌在人世間活了33年後被釘上了十字架。
於是克爾凱郭爾繼承了父親的這個觀點,在自己33歲那一年,也就是1846年寫完了他認爲的最後一本書,宣稱自己的文學使命已經結束,決心去當牧師(他擁有神學碩士學位,並接受過神學院的培訓)。
在1841年到1846年之間,克爾凱郭爾的主要作品爲:《非此即彼》、《重複》、《畏懼與顫慄》、《哲學片段》、《恐懼的概念》、《人生道路諸階段》、《對<哲學片段>所做的最後的、非學術性的附言》(這一本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克爾凱郭爾認爲將會是他臨死前的最後一本著作)。
不過令克爾凱郭爾意外的是,上帝並沒有在33歲那一年收留他,隨後的日子裡,克爾凱郭爾挑起了了與丹麥一家流行週刊《海盜船》的爭鬥。該週刊也無情地回敬了他,把他描繪成一個長相古怪、褲腿不平的駝背怪人。另外他也開始批判丹麥的基督教組織,認爲他們不夠純粹。
直到1855年去世,克爾凱郭爾又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包括《愛的作爲》、《不同情境下的啓示性訓導文》、《致死的疾病》以及一系列宗教作品。
在中文環境裡,克爾凱郭爾擁有了一套10冊的文集——《克爾凱郭爾文集》,可以作爲了解他的最好的參考,但如果剛開始,可以先從他的一個三部曲入手——《誘惑者日記》、《重複》、《婚姻的審美效力》,內容簡單通俗,不會被勸退。另外還有兩本可以參考的讀物——《克爾凱郭爾——丹麥黃金時代的蘇格拉底》、《如何閱讀克爾凱郭爾》,可以幫助更容易理解克爾凱郭爾的思想。
總的來說,在中文語境中去閱讀並理解克爾凱郭爾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第一,他的哲學思想沒有體系;第二,其作品中包含了很多宗教和古希臘哲學內容;第三,非常個人化的行文風格。以上這些都會給從中文的角度去理解造成極大的障礙,如果不是必要,可以僅僅從一些介紹性、傳記性的著作了解即可。
最後,讓我們以克爾凱郭爾墓誌銘結尾,來紀念這位大師:
Soren Aabye Kierkegaard.
Born May 5, 1813. Died November 11, 1855
Just a short while, then I have won.
Then the whole struggle entirely disappears.
Then I can rest in halls of roses and talk
with my Jesus without ceasing.
索倫,阿貝,克爾凱郭爾。
生於1813年5月5日,卒於1855年11月11目。
再戰片時,我就贏了。
那時,爭戰徹底遠去。
那時,我就能憩息在佈滿玫瑰花朵的廳堂。
與我的耶穌交談,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