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土計畫法是永續國家的萬靈丹?

依新頒佈之國土計劃法,國土空間將分爲四大功能分區─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郭瓊瑩/攝

郭瓊瑩

每次地震、風災後以及對於農村中星羅棋佈的違章工廠造成對生態紋理破碎化,總推責於「沒有國土計劃法」。但攤開地圖,除了一些變遷中的海岸、河岸爲未登錄地外,幾乎每一寸國土均有其「主人」。在相關都市計劃法、區域計劃法、森林法、水利法‧‧‧等框架下,亦各有明確的約制。事實上我們不是沒有「法」,而是相互競合;嚴重的是執法不嚴,欠缺依全球發展趨勢與時俱進的調適決策;包括國人對國土保全、保育、覆育與永續發展意識與責任至爲薄弱,總認爲那是政府的事、別人的事。

臺灣今日許多農地重劃區當被納入城鄉發展區後易達成Up Zone,則必須作出回饋之義務。郭瓊瑩/攝

內政部要求六月底各縣市均應依期提報「國土功能分區圖」送審,掀起諸多縣市長及民意之緊張,多數縣市根本「做不到」,尤以農業縣爲甚。今各被歸屬之土地使用分區已有約制,未來依需求發展都市地區得以放寬容積,百姓亦樂於回饋其開發影響費;但農業縣市之土地當被框架爲農業發展地區或保育區,必須縮減時,這些自然保全之社會成本該由誰來分擔?

歐美日先進國家對於農地農業發展已預先部署與糧食安全、生態保育、消費者保護等方向調適,各國「農業部」與其他部會之分工與合作,其核心價值爲均衡城鄉發展,鼓勵提升鄉村農地之保護,並引導「美麗新鄉村生活」公共基礎建設之建置,亦即對保育與合理發展應有新的創生機制,以符「功能分區」之終極目標。郭瓊瑩/攝

政府說沒預算,但百姓的權益又如何合理正義因應?曾經「農爲國本」,而今「農地」在都市化後卻因地價加值之糖衣,避之唯恐不及,渴求「土地計劃變更」向城鄉發展傾斜。

隨着國內都市化需求,原爲優良農地若未確切設立生態安全格局紅線,極易在新的國土計劃分區過程中造成農地儲備之威脅,其確保亟需有合理補償配套。郭瓊瑩/攝

農業社會「以農爲本」,但即使今日在高科技高競爭時代,仍有多國早已未雨綢繆。如英國,已將農業部改爲「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德國爲「聯邦食品及農業部」;日本爲「農林水產省」;美國仍爲「農業部」,但特別重視糧食安全、自然資源保護與農特產區之育成;荷蘭爲「農業、自然及食品品質部」;瑞士爲內陸國,農漁產品全靠進口,因此必須維持「中立國」,因爲糧食安全就是其國家安全。

農業發展地區依功能分區可能面臨未來Down Zone之事實。郭瓊瑩/攝

自上述各國部署檢視,試問在推動「國土計劃法」之同時,政府各部會可曾橫向合作分工,告知百姓有「合法農地」實不委屈不可悲,而仍保有權益,違法利用者,政府該如何有效輔正,未見具體配套。

承繼國土空間歷史發展歷程,臺灣許多土地無論區位,均已各有目的事業主管相關之土地利用法令規範。郭瓊瑩/攝

當中央政府未有遠見,只青睞高科技發展,我們的傳產尤其農業生產,難道不應同時升級並予同樣合理優惠、補助或創新投資?

無論膚色、種族、語言、信仰之差異,孩童們並不畏貧窮,卻難以承受「戰爭」之無情。郭瓊瑩/攝

英國重視鄉村發展,在保全農業與鄉村風景上有長遠傳統,併力推「新鄉村生活」是新世代的「人間樂園」,移居美麗的鄉村、投資合宜的公共設施建設,纔可能達到城鄉平衡無間。當AI與綠領時代來臨,池上與一○一可以是零距離。

文化、地理、政治、經濟均隔絕不了最天真無邪孩童們對人性「本善」之信任與期待。郭瓊瑩/攝

若此,當「國土計劃法」勢在必行,則應同步啓動全國資源大調查(NRI),俾利國土永續經營之調適依據。(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