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地製造 強化臺灣藥品供應安全

隨着全球藥品市場的變遷以及供應鏈挑戰日益增加,時常都有原廠藥揚言退出臺灣的聲音。事實上健保1995年上路,2003年開始就有阿斯匹靈等原廠藥抱怨藥價過低,被迫退出健保。事實上原廠藥會退出市場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價格因素,專利保護過期、市場需求變化、學名藥競爭、進口成本增加都可能是退出市場的原因。

依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藥品及醫用化學品進出口統計金額2023年出口值17.8億美金、進口值66億美金,藥品貿易逆差達48.2億美金,2022年受疫情影響大量進口新冠疫苗關係,貿易逆差更高達67億美金。顯示臺灣醫藥品依賴進口程度相當大,若遭遇戰爭衝突,對社會防衛韌性是極大的挑戰。

臺灣處在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如何避免缺藥,醫藥供應基本性的自給自足應是政府中重要的課題。某本土藥廠也舉例,幾年前曾有客戶來洽談從臺灣出口藥品到葉門,但因爲葉門長期處於內戰狀態,公司內部審覈程序時,因爲擔心收款問題,決定放棄這筆生意。換位思考,若臺灣真的發生危機,又有多少國際藥廠能堅持信賴臺灣,總公司願意放行出貨給臺灣?或是臺灣又只能靠人道捐助藥品一途?

因應國際區域衝突不斷,各國近年開始強化短煉供應韌性安全,美國、歐盟、英國、日本都不約而同推出鼓勵藥品在地生產政策,確保藥品供應的可近性,保障民衆用藥穩定。

臺灣的衛福部與健保署也預計在今年推出藥價改革政策,希望從健保覈價與調價的政策引導,穩定醫療必要藥品供應以避免缺藥,同時鼓勵使用國產原料藥及在臺製造、鼓勵在臺臨牀的數據支持、P4學名藥等藥價加成措施,不僅鼓勵國產學名藥、生物相似藥及國產新藥,同時希望原廠藥也能在臺製造或委託在臺生產,與歐盟、美國一樣,以鼓勵在地生產來強化藥品供應安全。

對於進口學名藥,製藥公會則建議應比照國產學名藥在臺執行BE,確立無族羣人種差異維護民衆用藥安全,若未在臺灣執行BE,健保覈價應調整爲BE品項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