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協“十大” | 劉嘉麒院士:年輕人必須要創新,把基礎研究搞上去
5月28日,兩院院士大會與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共同召開。這是在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接受了媒體集體採訪,探討了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培養、科普事業等話題。
來源:本站
問:您來自中科院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嗎?
劉嘉麒: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地球科學,此外,行星、月球等也是我們的研究對象。
地球科學要解決的是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氣候、生態、災害等問題,這些都跟地球科學有關聯,也需要我們去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講話時特別強調了能源、資源問題,比如鐵、銅、鎳等金屬資源的勘探,都離不開地球科學的技術手段。
另外,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綠水青山,也是我們的工作。
問:您曾經十上長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極、兩進南極,地質研究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劉嘉麒:可以分爲兩方面。
一方面,地球科學是爲人類服務的 。 可以 說,地球科學 是養活人類的科學, 沒有地球科學 就沒有資源、 食物, 人類就 沒辦法生存 。
另一方面, 地球科學是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學科 。和大自然打交道是一種很神奇的感受,而這是 在課本上、課堂裡、城市裡見不到也學不到的,地球科學可以使我們受到大自然的薰陶、鍛鍊身體,在多方面都是有益的。
當然有時候也很艱苦,甚至很危險,但如果有科學的態度和準備,大部分困難都可以克服。
問:您認爲中科院院士在學術引領上肩負着怎樣的責任?
劉嘉麒:不論是院士還是科技工作者, 基本責任有兩條 。
第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把自己承擔的工作做好、做到極致,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責任。
第二 ,每個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階段, 作爲一個老科技工作者,或者說是做出點成績的科技工作者,除了做自己應該做的工作以外,還需要培養年輕人。
科學具有繼承性,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通過培養年輕人,把學識傳遞下去,並且把學識發揚光大。
問:對於總書記在大會上提到的科技自立自強,您有怎樣的心得體會?
劉嘉麒:一是受鼓舞 。近幾年, 我國改變了過去比較落後的狀態,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在 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上的地位也空前的高。 對此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驕傲。
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我覺得壓力很大 。我國一直都主張科技強國,但現階段我國在某些領域仍是空白, 作爲科技工作者,我們應該承擔起 讓國家變強 的責任。
因此,我既受鼓舞又感到壓力,希望趁着自己還能工作的時候,爲國家多做點貢獻。
問:您認爲大會的召開,對地球科學等科研工作的發展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劉嘉麒:正如我之前所說,地球科學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科技大會 讓我覺得我們的責任和任務更重了 。 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 做好,而且不能侷限在能 源、生態、環境、氣候等方面。
比如 ,到目前爲止我們仍不能提前預測地震的發生,只能在地震發生前8-10秒進行預測,但這個時間沒有辦法進行更多的防控工作。 這次會議上,中央領導 也特別強調了發展基礎研究,而地震預測 就是一個很 重要的基礎研究。
如果能夠像天氣預報一樣,提前預測地震的發生,就能提前做好準備,這對人類而言是非常大的貢獻,所以我們 必須得提高基礎研究的水平 。
當然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亟待打通技術壁壘,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去實現、去落實的問題。
我相信,很多科技工作者都和我一樣,在這次科技大會上受到了鼓舞和督促,對未來的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問:您的研究領域未來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突破?
劉嘉麒:研究方面要突破的有很多, 比如說玄武岩纖維,對於我們來說是個新材料,但在國際上並不是。
要想把這個材料做成功,第一步是把石頭拉出絲。但拉成絲後仍是原料,後面還有很多步驟,就像只把棉花紡成線是沒有用的,還需要想辦法去織布、做衣服。
同樣的,纖維需要進一步複合、合成、做有用的產品。這 並不是普通的產品,而是能夠在航天航空等高端技術用到的材料。
只要能研究出一兩種特別尖端的產品,就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 我們現在也正朝着這方面努力。
問:可以結合您的科研經歷給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一些建議嗎?
劉嘉麒:一是要珍惜年輕的時光。人一生最寶貴的時間就是年輕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的精力旺盛,思維活躍,能夠產出更多的成果,所以年輕人首先要珍惜年輕的時光。
二是要創新。這段時間非常有發展潛力和創造力,是爲一生打基礎的時間。我們科研工作者更要在 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創新 ,不能總是跟着別人的步子走,應該樹立一個新的想法,去做前人沒有做成的事兒。
此外, 做事情不可一山望着一山高 ,不能好高騖遠、不幹實事。要實現遠大的目標,必須從眼前開始,一步一步地往前邁進。
最後, 不要因爲自己年輕就浪費時間,不着急做事情 。如果年輕的時候,更着急一點,走得更快一點,以後的路可能就比別人容易得多。
問:您一直在從事科普工作,這些年我們國家的科普事業發生了哪些顯著變化,遇到了哪些障礙?您覺得哪些領域的科普是比較迫切的?
劉嘉麒:科普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的。 科研是科普的基礎,科普則能夠推動科研成果進一步放大。
最近十幾年間,國家相當重視科普, 在指導思想上,把科普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增多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鼓勵政策。
比如過去評國家獎項,甚至是單位評職稱,科普工作都沒有用,現在好的科普作品是可以得到國家科技獎的,同時一些單位評職稱方面也有了調整。整體上,科普作品的創作環境好了很多。
此外, 國家在科普方面創造了很多條件 ,比如增加了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的數量。
從水平上看,這些年產出的一些科普作品,包括有書籍、影視、動漫、抖音等, 形式多樣,水平也在提高,好的內容在不斷涌現 。
其次 老百姓的科學素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15年,全國科學素質的水平是6.2%,2018年的時候提高到了8.47%,到今年,具備科學素質的人佔比已經達到10.56%。
但是, 我希望大衆的科學素養可以再增長得快一點 ,可以儘快達到創新國家18%左右的水平。
最後, 雖 然科普進步很大,但客觀來說科普作品的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現階段我們會翻譯一些國外比較好的作品,希望將來可以創造出更多本土的高質量科普作品。
科普遇到的障礙
最大的障礙是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降低了。我讀書的時候,被問及你將來想做什麼?我們這代人可能首先會說當科學家,但現在想當科學家的年輕人非常有限。
前些年,科學家的選項已經降到了第十七名,即便好一些的情況下,也進不了前十名。可見,從現在的社會風氣和理念來看,科學已經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如果連 科研都沒有人去做 ,那麼科普工作就更難以開展了。
因此,要想做好並且發展科普工作,必須讓廣大羣衆認識到科學技術在人類生存過程中、 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提高科學普及程度,就要提高對科學技術重要程度的認知 。只有被廣大羣衆掌握了,科學技術才能發揮作用,而廣大羣衆掌握的過程就是科普,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哪些領域的科普是尤其迫切的
人們最關心的往往也是比較實在的問題,科普必須得有時效性和針對性。按照領域來講,人們更關心自己如何能夠過得好、吃得好,總的來說就是健康方面的問題。
事實上,健康也是現在黨和國家最關心的一件事,但是要把健康看得更高、更廣一些,不能侷限於吃喝玩樂等 物質需求, 還要關注精神需求層面。
精神需求,除了文化,還需要重視人們的心理狀態,比如強調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訓練 ,現在年輕人的心理狀態有時候比較脆弱。
至於哪方面需要做科普,其實每個方面都需要科普,但需要考慮在同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方面做科普,增加人們的知識,提高人們的應對能力。
內容爲【科技導報】新媒體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覆後臺「轉載」
☟
精彩內容回顧
《科技導報》創刊於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諮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
《科技導報》微信公衆平臺創建於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導報》期刊內容要點,報道熱點科技問題、科技事件、科學人物,打造與紙刊緊密聯繫又特色鮮明的新媒體平臺。
科技導報公衆號聚集了數萬名專心學術的未來之星和學術大咖,添加編輯微信,讓優秀的你有機會與志趣相同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