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半導體極限高牆 奈米片推動摩爾定律發展

圖一 : 全球半導體晶圓廠產能正持續攀升

【作者: 王岫晨】

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公佈的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World Fab Forecast)中指出,晶片需求不斷上升帶動全球半導體晶圓廠產能持續成長,2024年及2025年預計將各增加6%及7%,月產能達到創紀錄的3,370萬片晶圓歷史新高。

全球晶圓廠產能持續攀升

5奈米以下製程在資料中心訓練、推論和領先製程裝置生成式AI人工智慧技術的助力下,2024年可望成長13%。另爲提高晶片能效,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等晶片大廠準備在明年開始生產 2奈米全環繞柵極(gate-all-around;GAA)晶片,也將讓2025年領先製程總產能出現17%的漲幅。

SEMI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分析,從雲端運算到各種邊緣裝置,AI 處理無所不在,讓高效能晶片開發競逐更加白熱化,帶動全球半導體制造產能的強勁擴張,可說創造了一個正向循環:AI加速各式應用中半導體的成長,將激勵進一步的投資。

中國晶片製造商可望維持兩位數產能成長,預計2024年增幅15%達每月885萬片,2025年再成長14%來到每月1,010萬片,幾乎佔業界總量三分之一強。儘管過度擴張的潛在風險,爲了舒緩近期出口管制帶來的影響及其他原因,中國仍積極投資推動產能擴張,包括華虹集團(Huahong)、晶合集成(Nexchip)、芯恩(Sien Integrated)和中芯(SMIC)等代工大廠以及 DRAM 製造商長鑫存儲都持續加強投資力道,提升中國區半導體產能。

其他主要晶片製造地區至2025年產能成長預估均不超過5%。臺灣以月產580 萬片(成長4%)居第二;南韓可望繼2024年首度突破月500萬片後2025年再漲7%來到540萬片排第三位;日本、美洲、歐洲與中東及東南亞半導體產能分別爲月產470萬片(年增3%)、320萬片(年增 5%)、270萬片(年增 4%)和180萬片(年增 4%)。

受惠於英特爾設立晶圓代工服務以及中國產能擴張,晶圓代工部門2024年產能將成長11%,2025年也保有10%的漲幅,預計至2026年將達月產1,270萬片的規模。

此外,工研院也認爲,半導體市場受惠於AI議題帶動相關供應鏈需求強勁,將樂觀看待全年成長率可達到17.7%,預估半導體產值將首次突破NT.5兆元大關的5兆1,134億元。隨着萬物皆AI(AI for all)時代來臨,臺灣憑藉半導體、伺服器、記憶體和其他ICT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未來發展可期。

同時預估2024年AI發展將從雲端走向終端,AI PC與AI手機將成爲GAI普及的關鍵應用,其對於高效能的需求也推動半導體封裝技術朝高密度互連發展。臺灣半導體產業應趁機佈局相關技術與產品,即除了2.5D/3DIC等封裝技術外,也在成本與效能的優勢下,驅動扇出型封裝延伸至面板級載體;並透過強化晶片異質整合與高階封裝技術,以滿足裝置端AI的終端高效能應用。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4.9(第394期)奈米片製程CTIMES雜誌】

2024.9(第394期)奈米片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