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風場飛安爭議 照出綠能躁進弊病
德商達德桃園的麗威風力發電遭遇飛安質疑,凸顯政府推動綠能躁進的粗糙。(圖:達德能源提供)
麗威風場到底有沒有影響飛安,開發商與民航局各執一詞。但在「飛安」大帽子下,此案要翻身頗爲困難。表面看起來,這雖只是一樁官民爭議,暗地裡,卻不折不扣是一面反射現行綠能過於躁進的「照妖鏡」。
麗威到底有沒有影響桃機飛安,是一個專業的科學問題。但是爲何一個2017年就通過環評,2018年獲經濟部評選第1名風場,已投入26億臺幣先期資金的開發案,現在才被宣告有飛安疑慮?
令人不解的是,桃園機場啓用已超過40年,如果有影響到飛機起降、違背禁限建法令,不是早在劃設風場時就應該考慮到?怎會劃了地盤,宣揚世界18個最優良風場有16個在臺灣海峽,最後卻成爲外商的噩夢。
開發綠能,是始自前總統馬英九執政就啓動政策,經濟部先公佈36處離岸風電潛力場址。然後2016年蔡英文接任後,打出2025年非核家園遠景,加速離岸風電開發,不但立刻舉辦「風力發電國際招商大會」,積極向外商招手,2017年通過「風力發電 4 年推動計劃」,爲業者排除申設障礙。2018年正式展開離岸風電遴選與競標作業,各廠商插旗各風場,民進黨宣傳潛力風場中完成18案5.5GW容量佳績。
在這樣漂亮的數據下,如果德商達德在桃園的麗威風場真有飛安疑慮,恰恰就照出了政府推動綠能,那種急於繳出帳面成績,實則濫芋充數的弊病。而不僅僅是飛安。包括白海豚數量減少爭議、水下施工影響漁獲,漁民抗爭事件等,都在在顯示風場的規劃並不嚴謹。
飛安不能打折,但要問的是,廠商的損失除了要承擔自己選擇的風險外,難道當初規劃風場、大力宣揚風力好棒棒的政府,沒有一點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