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高利弊病叢生 光電場恐爛尾
透過空拍機鏡頭俯視,臺南北門區蘆竹溝社區緊鄰大量光電板。(蘆竹溝反對太陽能設置自救會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民進黨非核家園政策,不僅因廢核引發各界憂心供電穩定性,更因祭出高利揠苗助長、發展再生能源,讓門檻較低的太陽光電,如今弊病叢生,近來國際大廠響應淨零碳排趨勢,要求供應鏈購綠電,擴大的光電大餅,更令各方勢力垂涎三尺,爭相搶食,在國內法令配套不足下,衍生更多爭議,甚至恐出現爛尾光電場。
依政府規畫,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須達20GW,爲達標,經濟部推出躉購費率,以20年爲期,吸引業者搶進,裝置容量由2016年的1.245GW攀升至9.251GW,成長6.43倍,去年前11月發電96.64億度,已是風電28.23億度的3.4倍。
除由臺電躉購外,需綠電的大廠更頻傳高價收購。目前經濟部對地面型光電每度收購價在3.8至4元間,但民間企業爲配合上遊業者對面板等光電系統零碳排的高標要求,只要符合條件,即使每度售價逾5元,也面不改色出手買進。
這領域毛利率逾10%者大有人在,達到16%以上也不稀奇,有些業者爲了拚經濟規模、塑造品牌形象,或有金融背景,淨利率5%也可接受。
業內人士指出,由於臺灣人口老化,加上光電業者高價租購,令農民、養殖業願意轉手出售或出租。但要達一定規模往往需爭取十幾位地主點頭,且設立光電場需地方政府同意,也需睦鄰、避免鄰里抗爭,使得民代、地方勢力也跟着滲入。
有光電業者感慨,土地掮客介入炒地皮,轉手數次後,價格被炒高3、4倍,令接手的光電業者利潤遭大幅壓縮。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樑啓源更直言,看到被污染、地層下陷土地,因可設光電場,價格高漲,讓一些原本種植農作物或養殖漁業的土地,跟着「轉型」做光電,已嚴重衝擊我國國土規畫。
部分地主財力夠,不務農、不養魚,肥水不落外人田,直接聘請太陽光電統包業者興建、運營,每度電可賺2元左右,收益長達20年,穩穩賺,形同「光電包租公」。
北門區蘆竹溝反對太陽能設置自救會長陳景亮指出,核能每度電不到2元,太陽能每度電卻要4元左右,政府捨棄便宜能源,改用昂貴綠能,業者見有利可圖,爭相搶食大餅,纔會有這些怪現象發生。
更令人憂心的是,漁電共生要求漁獲須達一定標準,但有些人抱着先搶先贏的態度進場,未來卻不一定能達標,屆時恐淪爲爛尾光電場,政府還需投入經費、資源改善這些爛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