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專訪莎妹劇團團長王嘉明
【撰文:彭永翔 攝影:Anew-Chen 圖片提供: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本文出自La Vie雜誌第111期】
8月份的臺北很藝術!一年一度的臺北藝術節將於8月展開,推出10檔來自國內外、形式各異的劇場作品,以表演藝術翻滾整座城市!La Vie此次專訪莎妹劇團鬼才導演王嘉明,暢談新作《SMAP X SMAP─In love with the 90s》(後簡稱SMAP X SMAP),並精選4出劇作,今年夏天一起去看戲!
stART #01_SMAP X SMAP鬆軟軟的幸福白被單90s
國中時,帆布書包肩帶上用立可白寫着小田和正唱的〈突如其來的愛情故事〉。當時織田裕二、鈴木保奈美主演的《東京愛情故事》正紅極一時,在強調集體規訓、穿着制服、整齊劃一的國中時期,用立可白、原子筆在帆布書包塗畫裝飾,是青春時期彰顯自我風格的唯一方式。
幼稚青澀的片段,如果沒有導演王嘉明將於9月推出的常民三部曲最終回《SMAP X SMAP》,早被深埋於大腦的海馬迴之中,永不見天日。
幸福定義的轉變
王嘉明的常民三部曲繼以李小龍隱喻70年代神話;80年代以麥可傑克森定調解嚴後的社會,如同演唱會恣意奔放;行至90年代,純愛偶像日劇略帶曝光的空氣感、緊湊的11集情節、精準雋永的臺詞及傳達的價值觀滲入臺灣文化的土壤,鬆軟軟幸福白被單的日劇爲90年代立下註解,成爲此次《SMAP XSMAP》的重要元素之一。
「我覺得我們現在對於幸福的看法,90年代是一個滿關鍵的年代。譬如說現在很多人想開咖啡廳、想回到比較個人、私領域的幸福觀。」爲了這次的《SMAP X SMAP》,王嘉明從網路、書報甚至論文,多方蒐集資料,拼湊升斗小民的生活面貌。
90年代的日劇與全球化發燒深遠影響現今的咖啡廳現象與價值觀,日劇中的角色設定總是安於工作本分,而不衝撞社會或公司體制;全球化狂飆使多樣文化進口臺灣,1998年Starbucks的引入讓大衆開始接觸咖啡,但另一方面人們也嘗試在世界巨大的浪潮中,開始尋找自我認同、思考自身所需爲何。
「其實幸福過往是公領域的問題,過去思考幸福不僅僅只想到自己,還擴及至社會,與社會的關聯性非常非常強,但到90年代開始慢慢切割,現在則是完全切乾淨變成是私領域。」90年代的幸福觀,發酵至今改變了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態度。
輕薄短小的90年代
擅長將流行文化符碼置於劇場的王嘉明,在《SMAP X SMAP》中,悅耳的日劇配樂自然必備,配樂不僅是日劇的重要元素,其引導閱聽者情緒放大的魔幻效果,在王嘉明眼中是相當政治性的意涵,音樂影響了大衆觀看事件的角度。「就像上色,像一首3分鐘流行歌,過了就過了,不想再去探討事情的後續發展。」如同新聞媒體的亂象。
語言上,語調輕柔的日劇讓各式語助詞滲入我們的生活中,喔、囉、呢將在臺詞中反覆出現;排除國語,以日文與臺語交雜,表明這是一場非官方正史、卻更親近平民的生活切片。
選擇以日劇11話(集)的敘事形式開展,迴應的是「輕薄短小」的時代標籤。不管在日劇結構、Ptt如slogan般的短短推文、BB call的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甚至Win 95 ppt的扼要語言搭配圖檔的呈現方式,都在在反映此一現象,Facebook及Line中的發文形式及思考邏輯也受此影響。
「效率」成爲政治正確的標準答案,「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爲你沉不下來。」王嘉明感慨地說,大衆馴服於快步調的社會機制之中,混然未覺質疑的可能。
舞臺設計以「攝影棚」爲概念,一棚雙關,既反諷第四臺興起、SNG車全臺跑透透的速食新聞現象,同時又是愛的「療愈系攝影棚」。兩大面的Key板置於舞臺中,王嘉明大笑着說:「你要任何形態的幸福,你要到哪裡,我都幫你key過去。」場景可以是《情書》或《愛情白皮書》的圖書館,也可以是辦公室、校園甚或冰天雪地。
棚內可能正錄着《2100全民開講》,邀請貞子、柯南甚至鐵達尼號的Rose擔當名嘴,時空角色混雜,一起大亂鬥分析世事,如同第一部曲《麥可傑克森》採取的手法。並在情節之中,融入千島湖、陳進興等90年代的重要事件。
疏離與共鳴
著名德國劇作家布雷希特曾經說過:「疏離效果的目的就是在於帶領觀衆以一個積極參與和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臺上所呈現的事件。」對於王嘉明的劇場而言,「疏離」相當重要,並非純粹客觀的疏離,而是仍在劇場中,希冀觀衆在對戲有共鳴的前提下去思考與互動,就像何福仁所談的:「疏離並不是一面倒地排斥共鳴,相反地,它建立在共鳴之上。」
於是演員既須詮釋角色,又須擔當攝影師輪流拿着攝影機拍攝舞臺上的事件,投影於熒幕上,在角色與攝影師間互換,提醒觀者這只是戲,記得思考與感受。
透過拍攝/被拍攝的表現,反思90年代部落格興起,「書寫」從過往的內省日記變形爲一種向未知大衆的表現及娛樂,如同一次次自拍展現自我,部落格上的文字不再真心,而成爲行銷自我的平臺,每一個人都成爲表演者與觀賞者。
20年後,我們透過大量流行符碼、社會事件交織而成的《SMAP X SMAP》再度回顧90年代,于思索失去什麼的同時,是否還能像《東京愛情故事》完結篇中,莉香在321轉身後,勇敢地大力揮手、充滿笑容地向完治、向過去說再見?還是要將那些點點滴滴再度拾回生活,切入自己的人生主題曲。
stART#02_臺北藝術節La Vie精選4出劇碼
Date/08.16~08.18
當另一半的記憶開始失去,還愛着他/她的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記憶如流水般逝去?安德魯透過書寫帶着妻子多莉妮展開一段回憶之旅。西班牙庫倫卡劇團以面具與肢體構築劇場形式,在無聲演出中,三個演員飾演14個角色,短短一小時的演出,被《紐約劇場》線上雜誌讚譽:「既悲傷又幽默,令人熱淚盈眶。」
日本青年團劇團、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劃《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
Date/08.23~08.25
21世紀,科技持續演變進化,機器人管家已非新鮮事,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先進科技嗎?改編自俄國劇場大師契訶夫的經典劇本《三姊妹》,日本青年劇團導演平田織佐與被CNN譽爲「8位最能影響人類生命的天才之一」的石黑浩教授合作,將幾乎如同真人的「人形機器人」、非人外觀卻能完成指令的智慧型機器、與真人一同演出,省思人類的存在是否能被科技取代。
中國薪傳實驗劇團《雷雨2.0》
Date/08.09~08.11
劇場的表演形式還能如何突破?多媒材的運用已不稀奇,直接將現場舞臺劇的表演立即剪輯成電影,是中國導演王翀的最新實驗。他在舞臺架上4臺攝影機,在劇場中即時拍攝、現場剪輯、同步放映,舞臺、電影既是戲,現場剪輯卻又是現實,究竟是戲還是人生?被《新京報》譽爲中國三十年來小劇場最佳十大戲劇。
Date/08.29~08.31
今年是華格納200歲生日,靜靜地在家中聽歌劇似乎有點虛弱,不如以當代藝術的方式一起慶祝吧!邀請《玩偶之家》女主角、歐洲劇場天后安娜.蒂斯摩、德國西門子音樂獎的作曲家莫里茲.嘉格恩、廣藝愛樂管弦樂團及作家陳玉慧一同合作,結合戲劇、電音、歌劇、雕塑、編織、影像、文字,用盛夏的電音party遙祭華格納。
王嘉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畢業。現爲「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持續參與劇場創作與實驗十餘年,其所編導的《Zodiac》入圍第一屆臺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2007年作品《殘,。》獲第六屆臺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2008年更以《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及《給普拉斯》雙雙入圍第七屆臺新藝術獎年度十大,2010年則以《膚色的時光》獲得臺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獎。
【完整內容請見2013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