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臺數次!2018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曾獲首屆唐獎肯定
▲ 諾貝爾大會表示,「2位獲獎者的開創性發現,構成我們對抗癌症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2人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約新臺幣3200多萬元)的獎金。(圖/路透)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昨(1日)揭曉,由美國學者德州大學教授艾利森(James Allison)與日本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奪得殊榮,而2人事後也紛紛向外界致謝。事實上,2人2014年就曾奪得第一屆唐獎生技醫療獎,也曾來臺數次。
諾貝爾委員會臺灣時間1日傍晚5點30分準時開始,並宣佈獲獎者爲艾利森與本庶佑,且2人得獎理由是「發現抑制免疫負調控因子的癌症療法」,而這些發現是人類史上對抗癌症的重要里程碑,2人鬆開免疫細胞的煞車,利用免疫系統的能力來攻擊癌細胞。
事實上,艾利森與本庶佑2014年就曾獲得第一屆唐獎生技醫療獎,當時的獲獎理由正是發現免疫系統中負責「踩煞車」的抑制分子CTLA-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及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計劃性死亡-1),爲癌症免疫療法帶來重大突破。
▲ 艾利森投身癌症研究的一大原因,正是家人備受癌症所苦。(圖/路透)
面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艾利森事後表示,他是從兒子口中得知獲獎消息,「作爲一名科學家,讓我的工作具有影響力是最棒的事情之一…我想這是每個人的夢想。」
艾利森現年70歲,畢業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現居美國德州,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據悉,他之所以投身癌症研究,其中一大原因正是家人生前備受癌症所苦。在他年僅11歲時,他的母親就因癌症過世,而他的哥哥也在58歲因攝護腺癌離開人間。
▲ 本庶佑畢業於京都大學,現年76歲,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也是日本學士院會員。(圖/路透)
本庶佑則是在東京一場記者會上提到,「感到非常光榮,要向長期支持我的家人以及多到數不清人們表示感謝…面對歷經重病且康復患者口中的『多虧了你才變得如此有精神』時,真的覺得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傾向繼續我的研究,如此一來,免疫療法就能拯救更多癌症患者。」
據《聯合報》報導,本庶佑來臺次數多達10次,對臺灣印象最爲深刻的地方就是美食,且不論是海鮮或牛肉都愛吃,曾經到臺北101頂樓吃過海鮮,也去過花東,而平時的休閒運動爲打高爾夫球。他也曾開玩笑的指出,吃美食、多運動以及保持身體健康,就是他繼續研究的動力。
諾貝爾大會表示,「2位獲獎者的開創性發現,構成我們對抗癌症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人可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約新臺幣3200多萬元)的獎金。
本週諾貝爾獎頒發時間(臺灣時間)如下:10/02(週二) 17:45 物理學獎10/03(週三) 17:45 化學獎10/05(週五) 17:00 和平獎10/08(下週一) 17:45 經濟學獎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