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豐/創造就業加薪就有望?別鬧了,問題不在這兒
▲低薪並非臺灣獨有問題,世界多國皆面臨同樣困境。(圖/資料照/示意圖)
低薪與升遷無望,讓臺灣的年輕人很悶。但到底有多悶?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調查發現,2016年薪資僅成長1~2%,多數受訪者表示,公司加薪、升遷愈來愈困難,許多人離職換工作都是因爲無升遷空間、薪資不理想、公司管理亂七八糟,也沒有發展機會。看到這些敘述,想必許多人都心有慼慼焉,也會覺得臺灣真是個鬼島等。事實上這份調查,講的是全球40個國家,包括北美、南美、歐洲、亞洲與澳洲。
其實各國員工都很悶,而這些悶皆表現在工作意願上。2013年,美國有27%的員工願意付出額外心力爭取公司的青睞,然而在低薪與升遷無望的現今,工作意願早已下降至23%。美國狀況還算佳,拉丁美洲已從32%下滑到24%,亞洲更慘,因爲早在2013年就已絕望,從14%下滑到12%。
川普之所以力推「大減稅」,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美國在歐巴馬執政的8年來,企業獲利增加11%,實質薪資成長率(薪資成長扣掉通貨膨脹)卻幾乎停擺。川普認爲,主要是因爲美國企業的獲利爲了避稅都留在海外,唯有透過「大減稅」才能讓美國企業把錢匯回美國投資,創造就業與加薪。
回頭來看臺灣,低薪一直是重要議題,社會更爲此爭論不休,連總統都特別表示「起薪3萬是夢想」,尤其媒體專家每天分析、尋找低薪的「證據」與「原因」。有些人怪央行匯率政策,有人認爲是勞動法規所致,但若放眼國際,全球各國不同的匯率政策、不同的勞動法規,但卻都面臨同樣問題時,那麼,這些「原因」就是真正的「原因」嗎?
全世界的勞團皆抱持偏頗的供需想法,認爲只要市場缺人,薪資就會無限成長。不幸的是臺灣也一樣充分就業,各行各業都缺人,薪資卻沒有成長。原因很簡單:薪資成長有上限,企業會預期員工對企業帶來立即與未來價值(僱用新人開始得派老鳥指導,這是負價值,學會後才能增加公司生產力,這是未來價值),扣掉僱用成本(含生產工具成本、管理成本,以及政府規定的社會福利支出等)、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同一筆錢不僱用人而是投資自動化設備,兩者成本與生產力的差距),若金額超過這個上限,再缺人也不會加薪僱用。
▲川普日前簽署了1.5兆美元(約45兆臺幣)的「減稅與就業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希望能讓留滯國外的資金能迴流國內增加投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不只臺灣人「從臺北看天下」,川普也「從美國看天下」,加上美國有嚴重的資金滯留海外問題,所以他便認爲這一定是主因。當然,資金滯留海外的確是病因之一,但在川普的「大減稅」方案下,雖大筆資金回到了美國,可多數企業卻只想用來發放股息、買回股票提升股東權益,而非用來投資增加就業機會。
原因很簡單,因爲買回股票比投資後提升業績推升股價要更快速,而且很多企業並無明顯業務擴展機會,盲目投資只是增加日後虧損,不如買回股票比較實在。其次,美國近年已面臨充分就業,正常營運的企業都已缺人,若擴大投資那勞動力從哪來?如依此來看,川普的資金迴流大計將大打折扣。當然,股民賺到了錢,得到更多股息,財富效應會擴大消費,間接幫助內需產業勞工,但那比起川普政府預期大筆資金將可用來擴大投資增加就業機會,還差很遠。
此外,川普對歐巴馬時代的批評,其實跟部份臺灣人的想法相像,認定「企業獲利增加,卻不加薪」。但這個看法嚴重錯誤,因爲「企業獲利增加」是平均數,但並非每個企業都是如此。在美國,當Google、Facebook獲利大增,也代表它們大量侵蝕廣告市場,導致媒體產業哀鴻遍野;當亞馬遜轉虧爲盈獲利大增,卻有無數實體通路被摧殘的灰頭土臉;在Netflix會員穩定成長獲利大增的同時,原本家大業大僱用無數的百視達,卻被Netflix逼到破產。臺灣也一樣,臺積電的確獲利良好,但佔臺灣8成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營收穫利卻是下降,如此情況當然不可能加薪。
這種不去審視每家企業,卻把集中獲利的企業表現平均分配到每個企業,最後就會得到「企業皆獲利增加」的假象。以臺積電爲例,因其屬高度資本密集產業,每次的幾奈米世代設備競逐,都是資本巨獸間你死我活的搏殺,臺積電當然不可能把獲利全都分給員工,而是必須保留大部分作爲與競爭對手血戰的本錢,也因此加薪幅度追不上其獲利增加,這是很合理也很正常的事。多數臺積電員工對此也都能理解,只是經勞團巧妙轉換,就變成了「資本家剝削勞工」。川普政府一樣巧妙的把科技巨頭的獲利平均給所有企業,創造出「歐巴馬無能」的假象,並定調吸引海外滯留資金迴流,成爲其減稅的理論根據。其實這是爲了自己的既定論點,去操弄數據的做法,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更加混淆真正的問題成因。
這是全球所面臨的問題,不單是哪個國家的政策所造成的,事實上,這代表人類的技術與產業發展,已來到了這樣的階段。亞馬遜雖打掛無數實體通路,但並非削減整體就業機會,其物流中心的分撿包裝員工薪資還比實體通路店員高,僱用人數也不少。但問題在於實體通路遍佈各地,亞馬遜的物流中心卻只集中在少數地點,這種地理上的分佈問題,纔是導致沒有亞馬遜物流中心的地區,容易陷入嚴重就業崩潰與低薪問題,但在亞馬遜的物流中心所在地,則可能陷入勞工供不應求的困境。
▲亞馬遜雖創造出許多物流中心工作,但也導致零售業競爭對手關門裁員,兩相抵銷後仍令 14.9 萬名美國人丟掉飯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其實大多時候,人類所面臨的是技能專業上的分佈不均,而非產業區域的分配不均。以印刷業爲例,在數位化之前,得動用上百位員工手工拼版,數位化之後,一位排版人員就能取代上百位手工拼版人員。由此看來似乎會造成大量失業,但卻因印刷成本大降、印前處理速度大增,使得客戶需求增加,於是得僱用的數位排版人員比先前的手工拼版人員更多,薪資也更高。
但在手工拼版人員被淘汰的過程當中,多數手工拼版人員無法轉型爲數位排版人員,即會出現難就業、低薪問題,所以產業轉型過程雖對整個經濟體有益,但卻對個人有害。然而,我們就要因此而「保護」這些終會被淘汰的工作嗎?所以,在討論低薪問題時,低薪的中老年人與低薪的青年要分開來看。低薪中老年人往往跟不上產業轉型,加上他們原有的技能正逐漸被時代巨輪淘汰,很多老產業雖業務每年萎縮,可速度不像骨牌崩坍那麼快,仍有5年、10年,甚至還有20年的空間,足夠讓很多老員工撐到退休,就算無法加薪,甚至可能會被慢慢減薪,但至少還有一口飯吃。至於低薪的年輕人則因還有大好職涯,根本不該讓他們進入淘汰中的產業環節,而是該直接學習新技能,纔能有大爲看好的前途。
產業的定律就是永遠不斷變動、前進,數十年後的現在,又將是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時候。事實上全球都面臨薪資凍漲問題,也都一樣病急亂投醫,但回頭審視產業技術演進的歷史,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尊重過去,但擁抱未來。
好文推薦
藍弋豐/部族社會只爲己私 從富饒淪爲悲慘世界的葉門
●藍弋豐,臺大醫學系畢業,現任科技新報數位內容行銷總監。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