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不知民間疾苦的升學辦法

▲如何縮短教育的城鄉差距,是重要的課題。(圖/達志示意圖

文/李家同

最近很顯然地我們國家有很多的教授對於教改仍然非常有熱情,他們強調不要以分數來看學生,也就是入學多元化,絕對要脫離分數至上主義。

有一位臺大電機系的教授說:『在教育部所公佈的規劃中,大家看到了「適性揚才」理想真正可能實現的曙光。從107年開始,高中生會有許多選修學分去探索自己有興趣的方向。每個人的選修課學習成果會記錄在教育部的學習歷程當中。申請大學不用再另外準備備審資料,大學可以直接透過學習歷程檔案看到每位高中生在分數以外的成果,不管家裡有錢沒錢的孩子,只要選修課好好地用心探索、好好做專題,都可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歷程檔。不像過去,只有家境好才能自費參加校外活動,弄出好看的備審資料,在申請大學得利。』

現在我們國家的教育問題並不是在於很多學生能不能有選修,而是根本連必修的都沒有學好,這纔是國家最重要的問題。試想一些學生在英文數學方面都非常地落後,我要問的是,選修對他們有什麼用?

最近有很多的教授在聊天時候都會嘆氣,說他們的學生即使很用功也做不好研究。因爲英文太差,以至於看論文的時候完全會錯了意。這種情況對於那些明星大學的教授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他們可以收到最好的學生,所以他們完全不知道我們國家有些學生在基本學科上嚴重地落後。

有一所大學電機系的畢業生甚至於寫不全英文26個字母,這一位學生在高中有選修課程又有什麼用?

假設有一位偏鄉的學生基本學問還不錯,我們要知道他在偏鄉的高中職不太可能從選修課中得到很好的學問,理由是偏鄉的學校城市的學校在這方面是有很大差距的。就以寫程式這件事來講,我知道很多家境好的孩子可以經由父母學會寫程式,教育部也從來沒有能夠幫助偏鄉的老師教會孩子寫程式,教育部的這種作法不僅沒有幫助弱勢的孩子,還會使弱勢的孩子更加弱勢。

那位教授說偏鄉的孩子可以好好做專題,這最使我困擾。因爲如果我們看各種高中職在科學研究競賽得獎的學生,極少是來自非常偏鄉的高中職。反過來說,你們看看臺北市新竹市臺中市高雄市的高中職有多少人可以得獎?

▲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所獲得資源也截然不同。(圖/達志/示意圖)

各位也不妨再去看看得獎學生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假設你的父親中研院的研究員,你從小就很懂父親在做什麼研究,到了高中就可以順勢做一個專題,這個專題對你的父親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可是對你就非常好了。假設你的父親對科學研究毫無觀念,你當然會吃很大虧。

也許有人說不做科學研究的專題,就做人文方面的專題,事情就更加鬧大了!偏鄉孩子的英文就遠遠落後要做任何與英文有關的人文研究,也無法下手。但是如果你的父親是歷史老師,做歷史的專題一定會做得還不錯。

我苦口婆心地講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有很多的孩子根本在國英數方面就有很大的問題。令我不解的是,爲什麼教育界不注意這件事?我相信其中的原因乃是在於我們的教育政策都是大學教授指定的,這些教授的孩子唸書都向來沒有什麼問題,所以他們永遠不能瞭解國家教育的真相。

教育部長如果到一所偏鄉學校去訪問,事先會通知這所學校,去了以後會有很多當地的官員和民意代表等候,孩子們會以各種才藝表演來歡迎教育部長來臨。然後部長會聽到各種簡報,其中都是談到這所學校的特色,如果部長問一所偏鄉國中的校長:有多少畢業生在上次會考中英文和數學拿到C?部長就知道教育的真相了。

如果我們的教育部長到一所偏鄉的高中去訪問,然後當場測驗一下學生的英文,部長也會了解國家教育的真相。

遺憾的是,不要說部長沒有如此做,有多少大學教授曾經教過偏鄉的小孩?他們沒有這種經驗,所以在制定教育政策的時候其實是根據理想的,他們所制定的辦法對於城市的孩子也許還有點用;對於我們偏鄉的孩子是沒有用的。

教改改來改去,越改越複雜。偏鄉孩子的程度仍然是遠遠落後於城市的孩子。

寫到這裡,有朋友打電話給我,他在一所國小教書。這所國小絕對不能說是偏遠地區,他出了一個作業,學生要上網去查資料,結果發現全班有一半同學家裡沒有電腦,所以我的朋友趕快改變作業。

當初教育部宣佈要考英聽,很多大學教授說英聽學起來不難,可以上網就學會了。現在有教授說偏遠地區的孩子能夠進入好大學也不難,只要專心做專題就可以了,這使我想起「何不食肉糜?」怎麼辦呢?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李家同,清大榮譽教授,原文刊於「作者臉書」,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